在李景隆慘敗逃亡的過程中,出現了兩位意誌堅定的逆行者,他們便是鐵鉉和盛庸。
鐵鉉是色目人,“色目”這個稱呼,意為“各色名目”或“諸色名目”,並非指眼睛是彩色的。
話雖如此,朱高爔仍對鐵鉉的長相充滿好奇。
鐵鉉比朱棣小六歲,是國子生出身,從禮部給事中調任都督府斷事。
此人才思敏捷,審理懸案,頗為乾練,朱元璋欣賞他的才乾,特地賜名“鼎石”。
朱允炆登基後,將鐵鉉擢升升為山東參政。
在李景隆北征過程中,鐵鉉負責督運糧餉。
盛庸,在洪武年間官至都指揮,在靖難之役中,以參將的身份先後隸屬於耿炳文、李景隆麾下。
麵對勢如破竹的燕兵,李景隆撒丫子就跑,鐵鉉、盛庸卻決定拚死堅守。
“鐵鉉,咱記得他”,老皇帝沉吟著回憶道,“他性情果決,是個心誌堅定之人,你爹碰上硬骨頭了”。
不得不承認,老皇帝看人真準,朱允炆除外。
“爺爺目光如炬,鐵鉉詐降,父王差點兒喪命於濟南城下”,朱高爔照實說道,不落痕跡地輕拍馬屁。
關於詐降,有一段頗為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雖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卻說明鐵鉉、盛庸誓死固守的決心。
將濟南城圍了個水泄不通後,朱棣令人寫了封勸降信,射入到城內。
不久,城中便以同樣的方式回信,是一篇勸朱棣退兵的文章,名為《周公輔成王論》。
朱棣看信後,下令繼續猛攻。
但是,收效甚微。
久攻不下,怎麼辦?
繼續勸降,揚言以水淹城。
威脅很快奏效,城內傳來陣陣哭喊聲,隨後,有人出城來向朱棣獻上降辭。
得到濟南,燕兵便可據此為根本,立足長遠發展,與建文帝相抗衡。
眼看盼望已久的戰略重鎮即將到手,朱棣欣喜若狂,顧不上細究降表中的破綻,便答應第二天親自到城中受降。
第二天一大早,朱棣帶著幾十名護衛策馬行進至城下。
城門洞開,城牆上的將士高呼著“千歲”,聲音此起彼伏,令人激動。
然後,當朱棣行至城門下方時,一塊鐵板猛然墜落,直直地重擊下來。
朱棣急忙躲閃,鐵板擊中坐騎馬頭,他僥幸逃過一劫,快速策馬揚鞭,越過緩緩升起的吊橋。
迅速逃至安全地帶,朱棣驚魂未定地望向漸漸關上的城門,終於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上當了。
“濟南城池堅固,占了之後,便可進可攻,退可守,進則揮師南下,退則劃界自守,你爹之所以中計,是因為太心急了,欲速則不達。”老皇帝一陣針血地評論道。
“爺爺英明,孫兒佩服得五體投地”,朱高爔說起甜言蜜語從不含糊。
“你爹的數十萬兵力被牽製在濟南城下,建文帝就毫無動作?沒派兵攻打北平?也沒派將領去濟南,與鐵鉉、盛庸裡應外合、前後夾擊?”…。。
戰機出現,老皇帝眼神賊亮,躍躍欲試,恨不得立馬親自帶兵過去。
朱高爔連忙出聲勸解,“爺爺,在父王和孫兒心中,爺爺永遠是最重要的人,建文帝若是遵從爺爺的安排,怎會不顧藩王性命強行削藩,父王起兵實屬無奈”。
朱高爔話裡話外的意思很明白,是建文帝犯錯在先,朱棣即使起兵奪位,那也是被逼的。
“你倒是會護著你爹”。
老皇帝剛才隻是本能反應,多年帶兵練出來的肌肉記憶,並非真對老四恨得咬牙切齒。
“放心吧,咱不怪你爹”,老皇帝寵溺地摸了摸大孫子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