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沒看到敵人影子就已經先遭遇致命打擊?
太詭異了吧!“敵人的船呢!敵人跑到哪兒去了!”
“趕緊聯係逐日號驅逐艦、大洲號護衛艦!我需要知道敵人的位置!”
三條船的通訊渠道迅速建立起來。
一通快速溝通後,三位艦長全懵了。
沒有任何一艘軍艦檢測到了敵人在哪裡,唯一的發現是36枚飛速逼近的導彈。
他們現在連對手是誰都搞不清楚,這情況太危險了。
不知道對手是誰,就無法展開反擊。
不能反擊,就隻能被動挨打。
這種情形,在東洋海軍的曆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
可惜的是,大廣號、大崎號已經被擊沉,稻田貴大完全不清楚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他們並不清楚,即使手中擁有三艘火力強大的軍艦,目前的情況也並不比之前兩艘船好到哪裡去。
看著越來越近的導彈逐漸進入攔截範圍,卻發現不了敵人的行蹤,無形的恐慌在東洋海軍官兵心中蔓延開來。
還沒開戰,氣勢已低落。
當36枚導彈進入到可攔截的範圍內時,太陽號、逐日號和大洲號才開始進行攔截行動。
哪怕是技術最先進的太陽號,其最大攔截距離也隻有80公裡;接著是逐日號驅逐艦,能夠攔截的距離為70公裡;最後才是大洲號護衛艦,它的有效攔截範圍僅為45公裡。
光從攔截距離來看,花掉的2.3億美元並沒有太虧。
攔截範圍越遠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攔截導彈,並且生存的可能性也更大。
然而跟乘風號與破浪號的109.7公裡極限攻擊距離相比,依舊顯得遜色。
大約在39公裡的位置,太陽號發射的第一波攔截導彈終於迎上了來犯的那些導彈。
在太陽號的控製室內,稻田貴大麵色凝重地盯著雷達顯示屏。
擁有更遠的攔截距離是個優勢,
但大部分的壓力同樣也轉移到了他這裡。
“該死!十二枚攔截導彈隻打下了四枚!”
稻田貴大的臉色鐵青,他的船也是裝備了雙管十二聯裝發射器。
但是受到雷達係統的限製,一次隻能準確鎖定六個目標。
這樣一來,其性能隻是乘風號的一半,甚至隻有破浪號的三分之一而已。
即便能成功鎖定六枚導彈,最終也隻是摧毀了其中的四枚。
意味著另外的八枚都白白浪費了!
這對於稻田貴大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消息。
當驅逐艦上的攔截係統又擊落了三枚時,
正北方剩下的十五枚中還剩下五枚。
然後大洲號再成功打掉了兩枚之後,剩餘的三枚正式進入了三個艦艇的短程防空火炮防禦區內。
並不是說稻田貴大不想要繼續用遠程防空導彈來對付剩下的這些導彈,而是他們實在沒有其他辦法。
使用過第一輪之後就必須靠戰艦本身攜帶的主炮以及近距離反導炮了。
這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畢竟南方還有二十多枚未解決。
隻要漏掉一枚,對任何一艘戰艦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
從雷達捕捉目標到將數據傳輸給導彈,再到啟動導彈升空之間需要一定時間。
每多嘗試一次針對北方的導彈攔截,就意味著多耗掉幾秒。
這樣南方來的那批導彈施加的壓力會更加巨大。
因此,在一輪密集攔截過後,三艘戰艦的所有防空導彈全部調轉方向集中對付南麵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