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姑娘一出口,周圍一陣沉默。
沒過一會兒,忽然有個聲音說道:“不養著手怎麼辦?那可是一兩月前的活計,咱們不乾,外頭有的是人想乾。”
這句話算是說到了眾人的心裡,她們在家裡種田,一年到頭能攢下多少銀子。
這麼好的機會擺在眼前,她們誰也不想錯過。
織娘們的想法很一致,隻不過每個人在家裡的地位並不高,所以剛才才沒敢出聲。
現在發現在場的人基本上都是這個想法,眾人的口徑也逐漸統一起來。
“江大娘家裡從前是開布坊的,她肯定比咱們要懂行。她都已經發話了,咱們不能明知故犯啊。”
“說得對,清清讓我們到布坊乾活,我們總不能讓她賠本。江大娘可說了,貴的不一匹就要幾十上百兩,萬一弄壞了就是把咱們賣了,也拿不出那麼多銀子。”
也有膽小些的還有些怕,小聲說道:“可我家那口子當慣了甩手掌櫃,突然讓他乾活,他還不得把屋頂都掀翻了?”
其餘織娘們聽了紛紛給她出主意,“你就問他一個月能拿得回來一兩銀子不?要是我家那口子拿得回來,彆說乾活了,我天天伺候他洗腳都成!”
……
沈清並不知道,織娘們離開之後發生的事。
接下來幾天,沈清跑了一趟鎮上,弄來一批蠶絲和棉花。蠶絲難弄一些,數量也不多,棉花還算挺好買得到。
肅州那邊的長絨棉還沒到貨,江老太則用有限的材料,先讓幾人上手把織布機弄起來,最起碼得給把大體的工序弄明白。等到真正開工的時候,才不至於手忙腳亂。
沈清也沒閒著,拉著張秀娥跟在江老太身邊大致地學了學。
作為學生,張秀娥可比沈清要認真得多。沈清沒指望學會怎麼織布,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辨彆材料的好壞,以及匠人技藝的高低。
張秀娥就不一樣了,一直以來她都像隻無頭蒼蠅,沒什麼自己的主見。其中自然有她性格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她獲得知識的渠道比沈清要窄得多,壓根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
現在,好不容易來了個紡織行業裡頂尖的江老太,張秀娥也知道這是燈籠都找不到的機會。
江老太是寧州人,而且她一到青州來就說了,教她們做防絨布,那是為了圓兒子生前的願望。至於彆的布料怎麼織,外人想都彆想。
江老太是遲早要回寧州去的!
時間的緊迫讓張秀娥像塊海綿,一刻不停地想要從江老太身上汲取知識。她像做功課一樣,不但拿了紙筆,隨時記下江老太口中重要的知識點。甚至每個步驟都會親自上手學習,並且晝夜不停地練習,每天恨不得把江老太空餘的時間都占滿,直到江老太再也挑不出一根刺,張秀娥才罷休。
一連好幾天下來,不但張秀娥眼下多了兩道青黑,就連威風凜凜的江老太都肉眼可見地蔫了。
這天,沈清一覺醒來,外麵天剛蒙蒙亮。她正準備去井邊打水洗漱,忽然聽到前門的院子吱呀一聲,張秀娥和江老太衣裳整齊地從外麵走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