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爺爺這麼快就準備上了,他這個做祖父的是不是也該準備準備,免得被人比了下去?
……
京城,太學。
夏日炎炎,荷花池裡的荷花都已經盛放了。
然而,太學進士科的一群先生,卻無暇欣賞窗外的美景。
上次科舉,《九三》在京城大放異彩,金澤書院無論是進士科還是明算科的學子,都考到了不錯的名次。
太學身為天下書院之首,被一個南邊的書院壓了一頭,麵上實在說不上多好看。
他們也曾試過,仿照《九三》的形式,由太學的先生編撰習題。
但由於《九三》的風頭實在太盛,就連太學自己的學子反響都不太好。
先生們也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湊在一起討論了一番。
得!打不過就加入,反正《九三》才出了沒幾版,這個時候加入,等過了幾年誰還知道,太學是以後才加入的?
本來,這是由宋宗平出麵,到陛下麵前說了好幾回,陛下已經鬆口,表示會跟金澤書院那邊談一談。
太學的先生們都以為有聖上出麵,這事十拿九穩了。
誰知,他們坐在太學裡翹首以盼,盼啊盼啊,從冬天盼到了春天,又從春天盼到了夏天。
眼看沒過兩個月,就連夏天都要過去了,《九三》的事還是沒一點動靜,先生們便是對這事再不敏感,也知道這事怕是要黃了,便想著趕緊聚在一起商量個對策。
誰知,他們自己倒騰得起勁,明算科那邊卻一反常態不接招。
進士科的先生們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怎麼都不得勁兒,隻能坐下來自己內部解決。
“不是說得好好的,十有八九能加入,怎麼忽然就沒了音信呢?”
“是啊,我們又不是不出力。而且,當初聖上下旨擴建金澤書院,咱們太學可是派了不少先生過去,出人又出力,這可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啊,怎麼連這點事情都不答應呢?”
一群先生湊在一起嘰裡呱啦,討論了好久都沒討論出結果來。
眼看隻能坐在這裡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是誰忽然提議,“既然咱們自己鬨不清楚,為何不找其他門路去問問,或許隻是誤會一場呢?”
這個觀點讓其餘先生豁然開朗,都紛紛點頭同意。
“當初禮部的韓尚書和咱們宋祭酒,是一同去過金澤書院的,找韓尚書問一問,或可能知道是為什麼。”
“不成不成,韓大人公務繁忙,哪裡有空搭理我們這等小事?”當即就有人反對。
很快又有人跳出來出主意,“韓大人不成,可禮部有其他人成呀!我聽說,禮部的那位喬大人可是金澤書院出來的,還是沈先生的得意門生,你們有誰同禮部比較熟,去問問他不就成了麼?”
喬吉也是從禮部放衙回家,便被幾個進士科的先生堵在了禮部門口。
本來他還和和氣氣,可一聽這幾人是太學的先生,還是為了《九三》來的,便冷笑一聲。
“這件事情,恐怕要問你們太學得高承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