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南樓令(四)(1 / 2)

文淵閣佇立於左順門外、文華殿前、內承運庫後,重簷廡殿頂上覆有明黃色魚鱗瓦。

簷下設廊廡,閣內人來人往,皆屏氣凝神,無人敢高聲。

黃冊五年修一次,所謂黃冊,便是將各州縣的人丁賦稅一一記錄在冊、除了各府及各地布政使留有副本之外,皆送入京城供國子監及翰林院核對裝冊。

雖然各地的黃冊還沒有送入京城,可整個紫禁城亦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

今年主理黃冊一事的裁官名叫傅昭懷,他是當朝次輔,亦是張濯的老師。他這一個月來一直在寧夏衛處理邊務,前幾日剛剛回京。

傅昭懷年近六十,須發皆白,已侍三朝。

張濯自閣外走入時,他尚在撰寫票擬。

聽見腳步聲,傅昭懷早已猜到來人的身份,並不抬頭:“顯清,這幾本折子我還沒看,你來寫票擬。”

見他沒動,於是傅昭懷終於抬起頭來:“怎麼,如今張大人入了閣,連我也使喚不動你了?”

張濯背光站著,唇邊漸漸勾起一個弧度:“許久不見老師了。”

傅昭懷嘖了聲笑著搖頭:“你酸不酸?還不快坐下。”

記憶中的傅昭懷便是如今這個樣子,開朗健談,是個脾氣有些古怪卻不失可愛的小老頭,喜歡喝茶抽水煙。張濯追隨他十幾年,他們既是師徒,又是忘年交。

隻是他深切地記得,傅昭懷死在了太平三年的秋天。距今還剩不到半年的光景。

棄市於街。無人能為其殮骨。

如今時隔近二十年能重新再與他相見,隻覺恍如隔世。

張濯在傅昭懷身側坐下,執一塊墨膏來替他研墨:“老師,有件事我想同你商量。”

“哦?”

“今年修黃冊的事,能不能交給學生來做?”

傅昭懷寫字的手微微一頓:“你怎麼想攬這個差事?”

不怪傅昭懷意外,修黃冊一直是最費力不討好的事,一來沒有什麼油水可漏,二來修黃冊要到後湖上的黃冊庫中去,那裡四麵環水,為避明火,飯食都要靠小舟運送,夜裡也不許點火燭。眼見著漸漸入夏,後湖的湖心島上蟲蟻眾多,日子很是難熬。

雖然如張濯一般的閣臣不必親自登島,隻需在文淵閣主理事宜,可勞心勞力的事也必然不會少。故而一眾大臣對此事都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

由於傅昭懷曾是黃冊庫的建造者之一,對這裡有很深的感情,所以當首輔趙公綏將此事交給他時,傅昭懷亦不曾推辭。但他沒料到張濯會主動請纓,擔下這塊燙手的山芋。

“老師才從寧夏衛回來,實在辛苦了些。修黃冊一事,多少和戶部沾上些關係,我哪能躲清閒呢。”張濯輕聲笑說道。

傅昭懷心疼自己的學生,眼中也露出不讚同:“你這孩子,心思重,待人又太隨和。國子監和翰林院那群人心裡的彎彎繞繞太多,我也怕你被他們欺負了。”

平平常常的一句話,聽得張濯心裡一酸。

他父母早亡,傅昭懷待他如父如師,哪怕他如今已至而立,入閣為輔臣,傅昭懷仍把他當作是那個赤誠單純的學生。

幸而傅昭懷不曾聞到過他指間的血雨腥風,傅昭懷亦不曾見過他玩弄權術、獨攬朝綱。

張濯收回目光:“不過都是讀書人,哪裡會像老師說得那般不堪。”

“這你就不懂了,有時候這文鬥可比武鬥厲害多了,殺人不見血。”傅昭懷擺手,“不是我這老頭子不舍得放權給你,而是盼著你彆接這差事,省得受累不討好。”

“老師。”張濯認真道,“我想試試。”

見他堅持,傅昭懷歎氣:“好,我回頭會和陛下說的。”

張濯恭恭敬敬地謝過,而後問:“吳閱先吳郎中今日沒來啊?”

“怎麼問起他了?”傅昭文道,“你也知道他的性子,自興平年間那場案子之後,他整個人都消沉了,除了在你戶部做事之外,什麼差事都不想攬了,再加上他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隨他去吧。”

*

入了四月後,鬱儀正式開始了隨侍太後的日子。

太後見大臣時往往不需要她多話,隻需記錄幾位大人都說了什麼,太後又做過什麼批複便罷。隻是在討論國事的間隙裡,也偶爾問問她們幾個女官的意思。

孟司記說得最多些,劉司讚她們基本不置一詞,鬱儀也隻在太後點她的名字時才開口。

承恩寺的風波還不曾散去,株連之禍也不曾平息。

太後雖不曾再殺人,卻又把不少大臣拖出去廷杖。

皇帝便坐在太後身側,垂著眼睛安靜聽太後處理政事。

那日吃過午飯,劉司讚小聲說:“陛下這陣子心情不好。”

這是明擺著的事,他話比過去少了很多,就連飯都吃得更少了。誰都知道他是為了自己右司諫汪又的事鬱鬱寡歡,堂堂天子,想保一個人都保不下來,難怪他生氣。

一日過半,往往到了下午時,皇帝便會回到文華殿去,由太傅和幾位侍講為他講述功課。這些侍講大多是出身翰林院,也有坊局之臣侍奉在側,講述的文章講義也大多是先呈給閣臣們閱正,再交由太後批攬,最後才能遞到皇帝的案牘之上

鬱儀日後也會去侍講,故而在她偶爾也要來旁聽。

從《尚書》到《易經》,在幾位老翰林抑揚頓挫的頌聲裡,小皇帝似乎是走神了。

顧翰林顯然也發現了皇帝的心不在焉。

他敲了一下桌麵:“關於賢治’一詞,敢問陛下出自於哪一篇?”

皇帝驟然回神,下意識看向下首,以往都是汪又坐在這裡悄悄提醒他。

可惜汪又已經下了詔獄,如今坐在那的人是太後新選的女侍讀。

鬱儀恰在此刻抬頭與他四目相對。

她看清了皇帝眼中下意識的期待與深深的失落。

汪又的事在朝中本不是秘密,隻是浮在水下,無人敢提起。

鬱儀趁著顧翰林背對她的功夫,悄悄比了一個“四”的手勢。

皇帝微微皺眉隨即恍然大悟,對顧翰林道:“帝曰:‘谘!四嶽,有能奮庸,亮天功,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出自《堯典》一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