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陳玉華在西廂房備下足夠一個月食用的麵粉等物資後,便率領三十名身著運動套裝的工匠,以及由陳二柱等五人帶領的一百名鄉勇組成的隊伍,向著大陽山進發。同行的還有春香與冬香兩名侍女。
陳玉華本不願攜帶侍女,但不忍拂逆媳婦的美意,隻好同意,此外還帶上了昨日下午新購置的五輛牛車。
幸運的是,通往大陽山有一條還算不錯的山道,是崔氏以前運鐵料的道路,雖有些年久失修,但承擔運輸任務沒有太大問題。
陳玉華考慮到日後此路將頻繁使用,於是吩咐沿途在狹窄且危險的路段進行拓寬,進行一些修繕。
這樣雖耗費了額外的時間,卻十分值得,畢竟此行並不趕時間,況且他們攜帶了帳篷,可隨時安營紮寨,慢些行進權當是野營之旅。
話說這原始山路上的景色很不錯,在近三天的行程裡,陳玉華大飽眼福,心情格外舒暢,仿佛心靈也經曆了一場洗禮。
陳玉華並未去過陳氏宗族舊址,但陳二柱他們那些鄉勇卻是來過的。不過隊伍沒有去那裡,而是直接拉倒了鐵礦。
鐵礦停工數月,又曆經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季,顯得極為荒蕪。鐵礦旁的冶煉工坊也被雜草近乎吞沒,唯有房屋與煉鐵爐仍保留著原本的模樣。
無需陳玉華多言,工匠與鄉勇在行路期間培養出的默契在此刻發揮得淋漓儘致。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礦區與冶煉工坊迅速煥然一新,還搭建起了一些茅屋與工棚,用於居住和做飯等用。
時間來到下午,陳玉華召集了工匠開會。他拿出了最近幾天剛剛畫的圖紙和編寫的一些資料,分發給工匠們。
令他措手不及的是,這些工匠中識字者寥寥無幾,即便識字,文化水平也有限,麵對圖紙與資料一臉茫然。
幸好冬香給他出了個主意,就是為每隊工匠配備兩名稍有文化的鄉勇協助解讀資料與圖紙。
想要找幾個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鄉勇倒是不難,陳氏宗族的族學可不是白費銀子的,鄉勇中就有幾個以前是奔著科舉上學的,隻是後來家裡窮放棄了,看懂那些圖紙和資料自然不在話下。
經過兩日的考察,陳玉華由衷讚歎陳氏宗族先輩選址的獨到眼光。
在這方圓十幾裡內,不僅有已探明的鐵礦,還有煤礦、石灰岩礦、石膏礦以及粘土礦,且皆已被開采過,道路也已開通,隻需召集礦工即可恢複開采作業。
此外,一條水流湍急的小河從這些礦產旁蜿蜒而過,這讓陳玉華萌生了利用水力為生產提供動力的構想。
而這大陽山並不是完全沒有人煙,陳氏宗族舊址的周邊散布著諸多零散村落,陽江府崔氏開采鐵礦與冶煉所需的工人便來自這些村落。
又經過了三天時間製定規劃和召集工人,陳玉華命人把煉鐵爐推倒,在河流邊上建造新的冶煉爐和轉爐,他打算直接煉鋼。
他還改良了挖礦工藝與流程,並製定了安全生產製度,大大提升了礦工們的安全感。
部分工匠帶領一批工人前去伐木,準備在河邊建造水車。陳玉華計劃大量運用水車提供動力,所需水車數量眾多,且不乏大型水車,工程量頗為浩大。
也有工匠帶著一批工人在冶煉工坊邊上水泥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