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神速。
王五意隻帶不到1500人的騎兵直撲武昌,沿途不作停留,就是連荊州也不停。
其他人仍按原計劃行事。
詐開荊州再前往武昌會師。
從涴市出發到武昌約五百裡,日夜疾行的話三天就能趕到。
奪取武昌的時機是有的,畢竟消息還沒傳到武昌,因此隻要明軍速度夠快,完全能在湖廣總督張長庚收到風聲前拿下這座長江重鎮。
如此一來,是打是談,王五都能占據主動,不用因為擔心茅麓山軍民安危被清軍牽著鼻子走,從而再次喪失戰略的主動權。
圖爾格建議他利用四川綠營的“異動”主動和清廷談判,從而爭取對明軍最有利的條件。
出發點是好的,聽起來也的確可行。
畢竟於清廷而言,吳三桂才是最大的敵人。
如今夔東十三家就剩茅麓山的李來亨部,以及袁、郝兩帥殘兵,無論地盤還是兵力規模都對清廷產生不了威脅。
甚至於人心都已經不在明,而在清。
因此若吳三桂沒有異動,清廷可以放心大膽的繼續剿下去,然後再圖對付吳三桂。
但吳三桂要有異動,清廷就得考慮繼續將軍事力量用在明軍身上,他們拿什麼來對付吳三桂的十萬鐵騎。
兩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
二十萬兵馬圍了將近三年不但沒能把最後的明軍給剿了,反而葬送了一萬滿洲八旗子弟,還叫一部明軍給突了出來。
收到消息的清廷估計得拿算盤珠子撥一撥,算一算,清軍的實力是不是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
顯然,清軍隻能打一場戰爭,且對手肯定不是實力最弱的明軍。
那麼,為了對付吳三桂這頭比明軍可怕幾十倍的猛獸,清廷還真有可能就此招撫明軍餘部,並給予較為不錯的待遇。
畢竟,順治沒死前就一直在著手“聯順抗吳”事宜。
隻要王五真肯談,和談成功的可能性至少八成。
總督是不可能的,給一兩府養兵應該沒問題。
雖然此舉會導致明朝的大旗就此偃旗息鼓,但對於抗清大業卻是極為有利。
明軍現在太需要休養生息的地盤和時間。
什麼戰略物資也沒有,光憑著一口氣支撐下去是不行的。
這口氣終有上不來的時候。
問題是王五覺得鄭蛟麟的獨走同樣也是上天賜給他的好機會。
不加以利用就可惜了。
所以,便有了錢文濤同楊茂勳的談。
是真談,也是假談。
談的目的是掩護奇襲武昌的戰略意圖,或者說讓董學禮可以將注意力更多的分散在鄭蛟麟身上,從而讓茅麓山的東線和南線能夠鬆動,沒有太大的軍事壓力。
還可以通過“和談”這件事遲緩北線陝西清軍的軍事行動,為虎帥他們重新調整部署爭取時間。
另外,錢文濤分析鄭蛟麟是“獨走”,也就是並沒有得到吳三桂的授意,那麼王五就要做好吳三桂還不肯反的準備。
也就是搶在吳三桂的決定傳到四川綠營,鄭蛟麟不敢亂來前把武昌拿到手。
這樣不管吳三桂反還是不反,他都有足夠的底氣同清廷談。
吳三桂反,清廷必定會最大程度滿足王五的獅子大開口。
吳三桂不反,王五也能通過“和談”把軍民帶出茅麓山那個死地。
大概就是雞蛋上跳舞的道理。
且時間很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