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譽聽到虛竹的話,不知道是想笑,還是想怒。
真是滿嘴胡說八道!
“佛祖說四諦。”段譽又要與虛竹爭辯:“第一是苦諦,第二是集諦,第三是……”
虛竹打斷了段譽的話:“居士,那是釋迦摩尼的感悟,不是他的修行。”
“佛祖的感悟,不就是修行嗎?”段譽感覺自己的鼻子都氣歪了。
“居士,你知道麥麩,吃過麥麩粥嗎?”虛竹忽然說道。
“什麼?”段譽一愣,不知道虛竹忽然說這個是什麼意思。
虛竹認真的說:“麥麩,是小麥磨成麵粉後剩下來的東西,吃起來刮嗓子,很難吃。”
“即便是這樣,也有很多人吃不到。偶爾有一次機會,好不容易吃到一碗麥麩做的粥,那些人隻會感慨麥麩粥真好吃。”
“而居士這樣的人,怕是連這種食物都未聽說過。”
段譽自幼生活在大理王宮之中,還真不知道麥麩是什麼東西。
“所以居士自然難以理解‘麥麩真好吃’這句話。等居士自己去嘗了嘗麥麩之後,就會覺得說出‘麥麩真好吃’這個人有毛病。”
“如果說出這句話的是釋迦摩尼,那麼居士就會認為自己錯了。”
“因為,佛祖怎麼能錯呢?”
“居士就會強行理解‘麥麩到底哪裡好吃’,為什麼麥麩佛祖覺得好吃,我覺得不好吃。”
“居士就會通過各種方法,讓自己覺得‘麥麩好吃’,從而讓自己覺得自己好像理解佛祖了!”
“麥麩真的好吃嗎?是居士錯了嗎?是佛祖錯了嗎?”
“都不是,隻是因為人所在的地位、環境不同而已。”
“就像居士你對一個乞丐說,鹿尾熊掌真好吃。乞丐無法理解鹿尾熊掌的味道,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味道。”
“所以,四諦是釋迦摩尼成佛之後的感悟,並不是他修行的感悟。”
“以四諦理解釋迦摩尼,理解佛,無異於緣木求魚,水中鏡月而已!”
虛竹說完了,段譽卻愣住了。
不是因為虛竹說的沒有道理,而是說太有道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那個位置就無法說出那句話。
飽漢子不知饑漢子餓。
飽漢子吃飽了對饑餓的人,吃肉有什麼意思,不吃了!
饑餓的人難以理解。
釋迦摩尼一個太子對人生產生困惑,與乞丐挨餓對人生產生困惑能一樣嗎?
段譽與乞丐之間有巨大的鴻溝,與佛祖之間也有巨大的鴻溝。
他理解乞丐的話,與理解佛祖的話是一樣的。
不是他們有問題,不是他們的話有問題,而是位置不同。
“但居士乃是大理世子,天生具有佛緣。”虛竹看著段譽說:“等到居士生活圓滿,有妻兒之後,感受到人生無常,萌發人生困惑之後,就可踏入‘苦修路’了。”
“以身無分文之態,在世間苦修多年,見過人生百態,走過無數坎坷之後,世子心中仿佛有個感悟,不吐不快。”
“此時世子就可以進入到了‘覺悟路’了。”
“把自己的經曆,自己的想法,總結、歸納,再抓住那冥冥之中的感悟。世子就成為了覺者。”
“就成了佛!”
“千萬彆學你的那些叔父,放棄王位與榮華富貴,以為進入了天龍寺修行就可以成為高僧。”
虛竹冷笑一聲說:“他們看到眾生,並未萌發困惑,也未經過苦修,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可惜他們起點那麼高,卻無緣成佛。可惜!可憐!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