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工人軍(1 / 2)

毫無疑問的是,起義的直接原因是當時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的暴動和蘇維埃當局對當地老兵以及工人錯誤的粗暴政策,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當地獨特的經濟基礎。

伊熱夫斯克工人相對滯後的階級意識使得受到社會主義影響的蘇維埃與他們矛盾重重。與彼得格勒那些在與資產階級不斷鬥爭中,由自發走向自覺的先進工人相比,伊熱夫斯克工人受到的傳統思想影響要大得多。他們都識字,很多人起碼都有中專學曆,但是同時也是虔誠的東正教徒,牢固父權製度依然縈繞在當地人的腦海之中。

更不要說工廠的招工製度依然是學徒製,即老工人與新入廠的年輕人結成師徒,眾所周知,師傅和學徒之間存在著某種自中古時期以來便有的人身依附關係。

同樣的,當地的生活模式是幾乎所有俄國人夢寐以求的:工人們有自己的城市用房,有的人在鄉下有自建房以及農奴製改革後分到的公地,擁有自己養的家畜;工人的工資由帝國財政部撥款,兵工廠財政有國家兜底,所以基本沒有拖欠過他們的錢;軍火工廠工人是沙俄最早享受社會保障體係的群體,他們早就有自己的工會,同時也享有八小時工作製和工廠自治權。

但是伴隨著世界大戰爆發而來的總體戰,使得大批的工人被動員入伍去了前線。而接替他們位置的是周邊地區的農民和從首都彼得格勒調來的外地工人。隨著十月革命後大規模舊軍隊的複員,從前線歸來的工人老兵陸續成立了一些小的退伍兵組織,最後這些組織合並成了“伊熱夫斯克前線士兵聯盟”,作為一個老兵互助組織,它是經濟性的,但是在分裂割據後的沙俄土地上,這些退伍兵組織不可避免地開始謀求自己的政治利益。

從彼得格勒遷來的工人與伊熱夫斯克的工人因此在意識形態上產生了巨大的衝突。當地人本能的認為這些彼得格勒臭要飯的,一定是來伊熱夫斯克搶食的。

當地蘇維埃在十月革命後便宣布接管了政權,當然受外來工人控製的蘇維埃直接就禁止了前線士兵聯盟的合法活動,這使得老兵協會的軍事組織人員轉入了地下活動。

至於臨近的沃特金斯克工廠規模更小,而且那裡的蘇維埃更加溫和,允許了不隸屬自己的自治組織的存在。但隨著內戰規模從彼得格勒的街頭衝突逐漸演變為席卷全國的大規模內戰,糧食短缺,物價飛漲也很快波及到了這裡。起先,蘇維埃提出的的“和平與麵包”的口號得到了兩地人民支持,畢竟他們也厭倦了戰爭。不過對待老兵,蘇維埃並沒有應有的尊重,由於戰爭停止,工廠大量裁員使得失業人口飆升到了7000人,許多老兵失去了生計,他們除了本職的造槍,在這幾年裡隻學會了殺人。

1918年4月高爾察克軍隊逼近伊熱夫斯克,兩地的地下老兵團體立刻積極聯係,發動政變推翻了當地蘇維埃。組成了人數接近5000人的‘西伯利亞工人軍團’,後來數十萬帝國軍從東方登陸,既消滅了蘇維埃有消滅了高爾察克,工人軍團毫不猶豫的宣布效忠帝國。

之後這支部隊和哥薩克共同參加1920年華沙戰役,失敗後複原回家繼續當軍火工人打卡上班,一百多年過去了,他們生產的武器雖然從步槍變成坦克又變成了機甲,但隻要工資有保障一切都好說。

很遺憾的是和平降臨人間,修奈澤爾主導的大裁軍開始。伊熱夫斯克的軍火工人再次麵臨失業,他們毫不猶豫再次響應暴動投身新帝國軍,成了莫妮卡的親衛隊。

有時候曆史就是輪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