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真敢講話(2 / 2)

課後他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曾毅給他機會就要解釋,“我將這種行為視為三種模式,那些享受國家利益的人這麼做稱之為叛亂,就像安史之亂就是叛亂。”

“第二種是暴亂,就是那種為了個人利益而這麼做的行為,北魏大乘教所為就是暴亂。”

“第三種就是起義,這裡有個前提條件,就是那些良善的百姓活不下去而挺而走險的行為,他們為了爭取生存而這麼做,就叫起義。”

做出這個解釋後他又朗聲說道:“我再重申一遍,人類的第一項權力就是生存權,沒人能剝奪這項權力,老天爺也不行。”

他在這個時代敢說這句話,而曾毅也敢接受,拱手說道:“請問先生,出現農民起義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提問可太尖銳了,眾師生刷地一下豎起耳朵,連胡緩、高適都不例外。

而陳恪卻麵現為難之色,沉吟好一會方才說道:“這個問題就涉及王朝興替的主要原因了,我本不敢說,但為大家解惑隻能說了。”

他說的夠委屈,台下的師生立刻露出緊張的神色,這位膽大包天的直講竟不敢說,一定涉及大不諱問題。

想到這一點曾毅急忙說道:“先生不用回答了。”

他不想讓陳恪說,可陳恪卻必須說,昨天他跟李禎說了這席話,這時就要公之於眾。

但在說出之前必須有個引子,麵現悲壯之色朗聲說道:“這是我的研究所悟,如能因此結束王朝更替的慘烈則死而無憾。”

見他如此悲壯

這些師生可不想讓他死而無憾,可他就要死而無憾,高聲說道:“坐下仔細聽講。”

這一嗓子挺管用,眾師生齊刷刷坐下,臉現嚴肅之色,聽他鄭重說道:“這個世界有許多資源,如不細分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比如樹木;一類是不可再生資源,比如土地,而人類的發展都是圍繞搶奪資源而進行的。”

這番話過於冷酷,一下子打翻了大家和諧的心理,緊張地聽他說道:“在這些資源中,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沒有土地人類就無法生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上,也體現在國內各色人等對土地的爭奪上,某些少數人通過不斷兼並土地,將大多數的土地集中在他們的手裡。”

“我們縱觀每個王朝的興衰都會看到這一點。王朝初期人口稀少,朝廷鼓勵人們開荒種田,甚至實行均田製,將土地分給農民。”

“可到末期,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土地不夠用了,最糟糕的是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餓死凍死,沒餓死凍死的農民隻能挺而走險,於是前朝被摧毀在死中求活的農民手裡。”

他的膽子夠大,揭開了王朝覆滅的原因,最後高聲說道:“我們總是以為王朝覆滅在昏君手裡,但事實是王朝覆滅於那些豪強手裡。”

他不能再往下說了,豪強是誰大家猜去,隻要不點名誰都不會背這個黑鍋。

這時他還可以顯示一下學問,“老子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這句話出於《道德經》第八十章,其中有句話非常有名,“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句話的歧義很大,各種解釋都有,但總的來說就是比較消極。

而陳恪的理解卻不相同,他這麼說:“在一片祥和中,人們都不再去搶奪資源了,才是理想中的社會。”

他將“不相往來”解釋為不再爭奪,可這種理想中的社會在他那個世界也沒實現,大家還是要爭要搶,國與國在爭、人與人也在爭。

所以他也要爭,“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保證農民的土地才能保證王朝的安定,才能保證我們金榜題名、封妻蔭子的希望,更能保證富貴人家的長久。”

“記住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底下人慘,上麵的人就能好受嗎?”

說完這番話他再看看靜靜聽講的師生,最後說道:“所以保持穩定的最好辦法是耕者有其田,但土地就那麼多,如何保證農村剩餘人口的溫飽?”

“這就是我們士的責任了,喜歡格物的士搞發明,有錢的士投資辦廠,喜歡冒險的士帶人乘船出海做遠洋貿易,不僅能讓自己富起來,也能通過多種方式為國家解決農村剩餘人口問題,可謂一舉兩得,功在國家。”

他又開始煽動學子們走致富之路,還得到大家的認可,隨著胡緩、高適起身,眾學子一齊起身拱手、齊聲說道:“謝先生指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