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沒想到武鬥,這種場合是鬥嘴的時候。
眾女等著消息傳來,卻不知前殿未出現唇槍舌劍。
律邵宗說起定軍城綁架案,“你帶六百人偷襲定軍城,若不是突起狂風,你和你的小部隊將全軍覆沒,這個結果你可承認?”
“在這次行動中,你犯了知己不知彼的錯誤,你不了解本王,以偷襲手段綁架本王,想用本王的生死來脅迫定軍城的將士絕無可能,本王寧為玉碎也不會被你脅迫。”
“所以你在定軍山時就沒想用本王脅迫馬師利,設下伏擊圈的計策也是漏洞百出,當晚如降大雨,你的火攻計劃立刻灰飛煙滅。”
說到這律邵宗頓住,沉吟一下方才說道:“不得不說你的運氣極好,非智謀之能也。”
律邵宗說起往事,直指他的謀劃有問題。
而殿內眾人暗暗點頭,肯定他說的有理。
這種態度人之常情,人們喜歡有才乾的人,卻不喜歡才乾過於突出的,尤其某個掐指一算的人,還是不要混在朝堂為好,更不要站在李禎身邊。
他們討厭陳恪,卻又怕他,這種難受的心理狀態讓他們十分痛苦,這時聽律邵宗所言,痛苦的心情立刻減輕大半,“陳恪不過如此。”
這時的律邵宗就扮演了後世的心理疏導師,讓許多人的心裡輕鬆下來,可以靜聽陳恪蒼白的辯解,“殿下說的不錯,小部隊隻有八百多名將士,傷殘的將士不能動,偷襲定軍城也隻能出動六百人...”
說到這陳恪看向律邵宗,雙眸緩緩從他臉上滑過,目光抬起看向他身後的蟠龍柱,緩緩說道:“但我們不甘心僅僅偷襲律軍的輜重,我們的目標是奪回秦關城,為死難的百姓報仇,血債必須用血來還。”
“為達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偷襲定軍城,將戰火引到敵軍的領土上,警示某些人,沒人能在挑起戰爭殺我百姓後還能全身而退。”
“我們敗則全軍覆沒,但一定會讓律軍付出慘重的代價。”
“勝則引出馬師利為秦關城死難的百姓報仇,奪回秦關城,支援安定城。”
“這一戰的目的本來就是如此,不是我們死就是取得戰略目標,沒有第二條路。”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用付出生命的代價儘了全力,死而無憾。”
他說的很慢,卻儘顯決死之心。
而在場眾人也沒想到此戰的目的竟如此決絕。
他們曾對此戰進行過研究,一致認為陳恪過於冒險,但又想到小留侯的綽號,又一致認為他有後手。
這時聽他全盤托出,方知當時的他根本沒有後手,就是拚命去的。
但他怎麼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句話就將此戰的衝天豪氣說得淋漓儘致。
有人想為此痛飲一盅。
可他繼續說道:“你認為小部隊運氣好,而我不這麼認為,聖天子得上天眷顧,在定軍城刮起狂風,在定軍山驅散烏雲,借小部隊眾眾將士之手展示天意。”
這話換做以前可定為諂媚吹捧之言,可在此時,卻是輿論戰的妙筆生花。
譚遠忠深刻理解陳恪的目的,端起酒盅起身高呼,“吾皇萬歲。”
這一聲再次帶動大慶殿的熱烈氛圍,前殿後殿紛紛響起高呼聲。
“吾皇萬歲”的喊聲傳出大殿,引得守衛宮城、皇城眾將士的高呼聲。
聽到眾人再次高呼,李禎的兩眼濕潤了。
他激動,並不是“吾皇萬歲”的喊聲滿足了他對權力的欲望,而是陳恪的那句話讓他知道自己的責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一群陷入絕境中的將士們喊出來了。
他們為大興王朝主動將自己陷入到絕境之中,隻為了一個天知道的結果而拚命。
沒有那場狂風他們可能全軍覆沒。
沒有烏雲的散開他們還是可能全軍覆沒。
但他們還是這麼做了。
李禎想起陳恪曾對他說過的話,“我們這個民族從來就不怕天災人禍,但有一個弱點,好的帶頭人會讓他們戰天鬥地,壞的帶頭人會讓他們分崩離析......”
這是陳恪經常跟他說的一席話。
他肯定這席話,這時卻真正認識到這句話的內涵,大興王朝的皇帝,他對這個王朝負有無上的責任。
當人們對他高呼“吾皇萬歲”時,他的肩上就擔起了這副重擔。
想到這李禎轉眼看向陳恪,見他也看向自己,這雙長眸中透出了堅定,臉上的笑容告訴他,“我一定幫你。”
看到陳恪這副神態,李禎起身舉盅,大聲喊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朕與諸卿共勉之。”
李禎頓悟了,他要努力成為一位名傳史冊的聖主明君。
而他的頓悟竟得到萬民的響應。
當得知數萬民眾聚集在宣德門外為他的大婚慶祝時,李禎肯定自己的想法。
當他與劉太後、曹皇後等眾人一起走上宣德樓時,聽數萬民眾齊呼“吾皇萬歲”時,他的眼角滑下兩行清淚。
他知道自己走上了前台,今後,大興王朝的興衰重擔已落在他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