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來,這三公不一定是漢家的三公了。
“亭侯之位,恐文若不能繼續勝任。”
君臣兩人僵持在原地,其餘人噤若寒蟬。
這時候恐怕隻有劉備和孫權兩人才有心思聽天上講話:【曹操軍事思想的核心是謀略,“欲攻敵,必先謀。”因而他也被稱為兵權謀家。
官渡之戰是曹操指揮的經典戰役之一,在這場戰役中,他用兩萬兵力出奇製勝,成功擊敗袁紹的十萬精兵。
此戰曹操屢出奇兵,巧用火攻焚燒袁軍的糧草,為取得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反觀袁紹,軍隊內部不和,其本人又剛愎自用,屢次拒絕部下的正確建議,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軍心動搖,從而導致全軍潰敗。
對於此戰,曆代名臣學者也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之一,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劉備輕輕點頭,對後人評價官渡之戰的這一段表示認同,“軍師說袁賊驕傲輕敵,曹軍攻守相濟,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正是對曹操能力的十分認可,他才會想方設法與吳軍合作,一起抵抗曹軍。
畢竟當初誰都以為打贏了袁紹的曹操就要一統天下了。
隻有劉備,從未想過要投降,說是心中一點微不足道的野望也好,說是為了挽救傾頹的漢室也好。
他從不認為曹操是一位聖明君主,也不願臣服對方。
想到這裡,劉備的心情變得沉甸甸:“那曹賊日後竟然稱帝,莫非他真的亡了大漢.....!”
秦國。
白起低頭,兔毫筆不斷在竹簡上記錄。
火攻糧草?這些漢朝人打戰真是一套一套的,嗯,都記下來,回頭打其它諸侯國的時候用上。
宴明婉:【曹操編寫了《孟德公論兵》,書中提出許多關於兵法、軍事組織和訓練等方麵的思想和見解,對中國古代軍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比如曹操擅用火器和騎兵,利用地形實行分兵策略,建立有效的間/諜係統.....這些都是他在軍事戰略上的創新。
曹操深知軍事鬥爭離不開政治形勢的配合。他認為要拯救社會,就必須擁有足夠的武裝力量。他不像春秋時期的吳國夫差那樣隻憑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像周朝諸侯徐偃王那樣,以仁義代替用兵。他強調“兵以義動”,“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為了贏得戰爭中的政治主動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了爭取人心,占領河北後免難民租賦,又發布抑豪強兼並令,以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謀士郭嘉頌揚他“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
同時,曹操認為經濟的好壞關係著戰爭的成敗,軍隊沒有輜重糧食,就會走向滅亡。
所以他吸取“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經驗,大興屯田,達到了足食強兵的目的。】
熙熙攘攘的秦朝臣子們一時間沒了聲。
天女是不是對他們有意見?不然怎的一次兩次戳他們痛處。
嬴政喚治粟內史出列,秦朝農事相關的一切事務都由治粟內史掌管,包括征收漁稅,田租賦稅等。
如今天幕點名,他自然要過問一番。
治粟內史顫顫巍巍地上前,原以為的治罪卻沒有發生,嬴政隻是吩咐他在麾下新設一個專管田地的部門,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官田耕作。
“下設農都尉,大力發展郡縣農業技術,管理各地農民,廢秦半之賦,田賦減為六稅一。”
秦統一全國後,實行“收泰半之賦”的稅額,即每家征收穀物收獲物的一半,除此以外,每頃土地還要繳飼草三石,禾杆二石,兩物屬於田租的附加稅。
嬴政思路清晰,陳勝吳廣帶領大澤鄉農民起義讓他明白了一件事。
壓是壓不住的,隻會逼得百姓逆反。
吃飽穿暖,人才不會有那麼多活絡的心思。
“從現在開始變,不晚。”嬴政沉聲。
天祖父?敢支持商君變法,他既大權在握,又有何不敢?
他的偉業不會終結在這裡,萬世江山不行,就千世,千世不行,就百世,他會舉著秦朝登上萬朝之巔!
秦朝百官心生佩服,賤民,啊不,黔首造反陛下都不介意,還降下如此仁慈的命令。
不愧是陛下,此等心胸他們難以企及
嬴政指尖點著桌麵沉思,天幕裡提到的間諜他了解。
間諜就是間子,戰國時期,各大諸侯國往敵國安插細作都是基操了,隻是嬴政沒想到還有放奸細到敵方軍營裡的不要臉操作,那曹操如何做到的瞞天過海?
無論如何,這漢朝顛覆了他的秦朝,如今也要被新的王者給覆滅了。
亂世出英傑,漢末有這種人才在,不可能繼續延續下去。
“兵權謀家.....”
書房內,正在整理父親遺留書籍的蔡文姬聽到天幕的話,素手挽起耳畔的碎發。
她飽讀詩書,父親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文臣與書法家,蔡文姬本人也是著名的才女,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後作《胡笳十八拍》,道儘悲憤彆離之情。
前兩年,曹操思念蔡邕,用重金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如今蔡文姬重新嫁給了屯田都尉董祀為妻,整理父親死後留下的四千餘卷書籍。
天幕說的,蔡文姬聽懂了。
“曹公知人善用,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說他是兵權謀家很貼切。”
董祀低頭為妻子披上鬥篷,聞言笑道:“天女此話一出,恐怕曹公在河北的人心又要大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