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雲穿過人群,走向王明。在他即將開口時,一位記者搶先一步,將話筒遞到王明麵前,詢問著他關於研究的細節。王明耐心地回答著,語速不快,但邏輯清晰,偶爾還會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複雜的量子理論。林雲站在一旁靜靜地聽著,觀察著王明的一舉一動。
記者采訪結束後,林雲才走上前去,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輕聲問道:“王明博士,您好,能和您聊聊嗎?”
王明略微有些驚訝地抬起頭,看到是林雲,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有些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當然可以,林雲先生。”他靦腆地笑了笑,“其實我的成果離不開團隊的努力,我隻是其中的一份子。”他說話的時候,手指不自覺地撥弄著眼鏡框,這個細微的動作讓林雲想起了自己年輕時求學時的模樣,那時的他,也像王明一樣,對知識充滿渴望,對未來充滿憧憬。
“是什麼讓你選擇了這個領域?”林雲翻開筆記本,鋼筆的筆尖懸停在空白頁上,等待著王明的回答。
王明聽到這個問題,原本略顯拘謹的神情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他的眼睛閃閃發亮,像是夜空中突然點亮的星辰。“從小我就對未知充滿好奇,”他略微頓了頓,似乎在搜尋著更確切的表達,“世界對我來說充滿了謎題,我渴望去探索、去發現。”他推了推眼鏡,鏡片反射出一道亮光,“量子世界對我來說,就像一本等待解讀的天書,充滿了神秘和挑戰,我想要揭開它的麵紗,理解它運作的規律。”他說話時語速略快,帶著一種難以抑製的興奮,雙手不自覺地握在一起,又緩緩鬆開,仿佛在描繪著那個讓他著迷的量子世界。
林雲認真傾聽著,手中的鋼筆在筆記本上沙沙作響,一行行工整的字跡記錄著王明的回答。他時不時地微微點頭,表示理解和讚同,偶爾也會抬頭看看王明,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欣賞和鼓勵。他注意到王明在說到“天書”的時候,眼神中閃爍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光芒,這讓他更加確信,眼前的這位年輕學者,對量子領域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他合上筆帽,在“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幾個字下麵畫了一條線。
王明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目光投向了窗外,仿佛穿透了時空,看到了什麼。“現在的條件真好,”他感慨道,語氣中帶著一絲羨慕,又轉過頭來看著林雲,眼神真摯,“有完善的培養體係,從本科到博士,甚至博士後,都有明確的規劃和指導,不像以前……”他欲言又止,似乎想起了什麼不太愉快的經曆,然後搖了搖頭,“還有那麼多優秀的導師指導,可以隨時請教,學習最新的研究成果,參加各種學術會議,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王明說著,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他拿起手機,翻開相冊,找到一張照片遞給林雲,“你看,這是我們上次參加國際量子信息研討會的合影,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都來了,我還有幸和幾位諾貝爾獎得主進行了交流,受益匪淺!”他指著照片上的幾個人,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他們的研究方向和學術成就。林雲接過手機,仔細地看著照片,照片上,王明和一群學者站在一起,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背景是宏偉的會議中心。他注意到王明在照片中,雖然站在角落,但眼神中卻充滿了自信和求知欲。林雲將手機還給王明,心中感慨萬千,這與他當年為了學習木工技藝,風餐露宿,四處尋訪名師的經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種對知識的渴望,跨越時空,卻從未改變。
王明的話讓林雲陷入了回憶。那時的他,還叫做雲,為了學習精湛的木工技藝,告彆家鄉,踏上了漫漫求學路。風餐露宿是常態,有時為了求得一位名師指點,他甚至要在工坊外跪上三天三夜。記得在齊國臨淄,他曾為了觀摩魯班後人的一次演示,足足等了七天,才得以遠遠地瞥見大師的風采。那驚鴻一瞥,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魯班後人手中的锛鑿仿佛有了生命,木屑飛舞間,一件精妙的器具便初具雛形。為了學習榫卯技藝,他曾在楚國一位老木匠門下當了三年學徒,劈柴、燒水、打磨工具,這些雜活他都任勞任怨,隻為能從師傅偶爾的言傳身教中汲取養分。三年後,他終於掌握了各種複雜榫卯結構的製作方法,甚至能獨立設計一些簡單的機關。想起這些過往,林雲不禁感慨萬千,轉頭對王明輕聲說道:“年輕人要有追求,但也要記住腳踏實地。”?王明認真地點點頭,深以為然:“是啊,科研之路沒有捷徑,每一步都需要嚴謹求證。”
王明的話觸動了林雲內心深處某種東西,讓他想起墨子“兼愛非攻,尚同節用”的教誨。兩千多年過去了,這追求真理、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卻從未改變。林雲的視線飄向了會場的另一邊,那裡一群年輕的獲獎者正熱烈地交流著。一位身材瘦高的男生正興奮地比劃著,講解著他的研究成果,鏡片後的眼睛閃閃發光;一位紮著馬尾辮的女生認真地傾聽著,不時提出疑問,眼神中充滿了求知欲;還有一位男生手裡拿著一個複雜的模型,滔滔不絕地講解著它的運作原理,其他人則圍著他,時而點頭,時而交頭接耳,討論聲此起彼伏。他們年輕的麵龐上洋溢著熱情,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仿佛看到了科學的無限可能。林雲被這充滿活力的景象深深吸引,他緩緩舉起相機,調整焦距和光圈,將這溫暖的畫麵定格在鏡頭中,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仿佛聽到了未來跳動的脈搏。
他知道,這些年輕人將成為新時代的火種,將智慧的光芒傳遞下去,如同當年墨家子弟一般,用知識照亮黑暗。溫暖的午後陽光透過會場高大的落地窗,斜斜地灑進來,給每個人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邊。光束中細小的塵埃緩緩浮動,如同金色的粉末在空中飛舞。林雲獨自坐在會場角落的軟椅裡,雙腿交疊,手裡捧著相機,靜靜地翻看著今天拍攝的照片。他用拇指輕輕撥動著屏幕,放大、縮小,仔細端詳著每一張照片裡的細節。那張瘦高男生講解研究成果的照片,他放大了好幾倍,細致地觀察著男生鏡片後閃爍的求知光芒,以及他微微顫抖的雙手,那是因為激動而難以抑製的顫抖。還有那張馬尾辮女生認真傾聽的照片,林雲注意到她微微皺起的眉頭,那是她在思考問題時的習慣性表情。他甚至能從照片中,看到她眼神中閃爍的靈動的光芒,那是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他一張一張地翻看著,仿佛又回到了拍攝的現場,感受著那些年輕的,蓬勃的生命力。相機屏幕散發出的柔和的光芒映照在他的臉上,也映照在他平靜的內心深處,激起陣陣漣漪。
指尖在屏幕上輕輕滑動,每一張照片都定格了年輕學者們熱烈的討論,專注的神情,以及他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林雲的目光在這些照片上流連,內心深處湧起一股暖流。這些照片不僅僅是影像,更是希望的種子,傳承的火炬。它們閃耀著年輕一代對科學的熱情,對未來的憧憬。
他想起幾個月前,自己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猶豫著該如何選擇未來的道路。是像這些年輕人一樣,投身科研,探索未知的領域?還是選擇其他的道路?最終,他做出了一個決定——成為一名記錄者,用鏡頭記錄下時代的光芒,傳承的脈絡。
這個決定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知道自己或許沒有科研的天賦,但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為科學,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他可以用鏡頭捕捉那些閃光的瞬間,記錄那些為科學獻身的人們,將他們的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
或許,這才是最適合他的選擇。他可以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靜靜地觀察,默默地記錄,見證著智慧之光一代代傳承下去,永不熄滅。他仿佛看到,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些照片將成為珍貴的曆史資料,激勵著更多年輕人投身科學,探索未知。
會議結束的鈴聲響起,會場內的燈光逐漸暗淡下來,隻剩下窗外透進來的,帶著一絲橘紅的晚霞餘暉。林雲並沒有急著離開,而是緩緩地站起身,將相機掛在脖子上,最後一次環顧整個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