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帥嫉妒自己,情理之中,可這小老頭也討厭自己,就有點莫名奇妙了。
他也是三灣一弄出身,是隔壁潘家灣的,就隔著兩條街道,祖上也全都是逃難來的,按理來說,雙方關係應該更好才對。
作為一個“外來者”,鄭非觀察了半個月,總感覺這小老頭厭惡自己,多少有點個人恩怨在裡麵。
有機會的話,還是得找親戚問問,這小老頭什麼來路,是不是跟他家有什麼淵源。
......
關帝廟的牆麵早就已經發黃且鼓起來了,要想重繪壁畫,就得把牆皮鏟掉,重新上粗泥、種麻、細泥最後刷白漆。
要想不起皮,粘的穩還得往泥巴裡加入一些麥秸稈,細泥還得加入棉花。
活泥這道工序還是挺複雜的,一般的師傅都不會做得這麼細。
現在這位就偷工減料了。
他們的粗泥裡隻放了少量麥秸稈,細泥裡也沒有放棉花,他們帶來的棉花隻是做做樣。
這道工序是奔著幾十年都不會壞去的,可牆要是不壞,他們哪有生意做。
泥巴上牆,要等乾了,才能繼續下麵的繪畫工作,這段時間他們就可以回城裡休息去了。
三人挑著臉盆、被褥,矮大醜不單挑著自己的東西,還搶著幫師傅挑東西。
站在村口等了好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輛手搖拖拉機,一路顛簸著往城裡的方向駛去。
在這個年代,這個年代有拖拉機接送,就已經非常有麵子了,路上見不到幾輛車,全都是人力板車和牛車,至於小轎車那就更不用想,城裡都沒多少輛。
顛簸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後,拖拉機師傅喊道:“同誌,隻能送你們到這了,前麵我過不去了。”
“好嘞,謝謝師傅。”
三人下車後,他那個半桶水師傅說道:“兩天後,你先到這裡來等我們。”
鄭非有氣無力回了句。
“可以。”
而他那個師兄高曉帥是浦東那邊的,他要想回家的話,可沒那麼簡單,還得到黃浦江那裡去坐輪渡。
要是沒趕上輪渡,晚上就得到旮旯角落去睡一宿。
......
這個年代,二八大杠也不是什麼人都能有的,像鄭非這種身無分文的待業青年,連坐公交車都很奢侈,還要啥自行車,唯一的出行方式就是人力“11”路。
腳上的黑布鞋甚至還破了一個洞,看起來很是狼狽和滑稽,跟眼前這個被叫做魔都的城市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高曉嵩說的沒錯,他家確實在貧民窟的,住的是潭子灣棚戶區。
有句話怎麼講的,魔都表麵有多光鮮,背麵就有多肮臟,三灣一弄的三灣是朱家灣、潘家灣、譚子灣,一弄是藥水弄。
聽長輩說,他們這裡的居民,大多都是上世紀初從蘇北逃難到上海的,群居此地的。
這裡雖然貼著內環,可在這個年代隻是下隻角裡的下隻角,工廠和棚戶混在一起,是狗都嫌棄的地方。…。。
可將來誰能想到,如此臟亂差的地方也會成了上海人嘴裡所謂的“老底子”,以後改建的中遠兩灣城,每平方的價格將會高達八萬,成為內環裡的性價比之王。
鄭非挑著鍋碗瓢盆回來,弄堂裡有光屁股的小孩坐在木盆裡泡澡玩水的,還打起了水仗來。
這裡的房屋普遍偏小,大家洗澡、燒飯全都是在弄裡麵完成的,一到飯點,弄堂裡永遠都是濕噠噠的。
抬頭見到的並不是什麼藍天白雲,更多的掛著各種衣服的晾衣杆,集體晾曬衣服那會,弄堂裡立馬變成了“水簾洞”。
見他挑著東西回來後,一位姓孫的大爺跟他打起招呼來:“這一趟這麼快就回來了,不會是被你師傅給開掉了。”
鄭非笑著回道:“開玩笑,我這種天才不知道多少人搶著要,他還想開我,我開他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