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章 獎品(1 / 2)

我不禁詫異,停在原地。

——向來喜歡跟我唱反調的師傅,居然也會力排眾議,支持我的選擇,再推開一扇未知的石門?

但我轉念一想,師傅的初衷肯定還是為了保護文物。我也不必太自作多情了。

如今時間緊迫,我們中國人的曆史文化遺產,就該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絕不能讓外國間諜們捷足先登!

我們幾乎一路小跑,迅速穿越第三座天井,摸到了第四扇石門。

“又是兩個字。”齊師傅笑著,看我。

“又是甲骨文。”我目不轉睛,看門。

這是“華池”二字。第一個字很好認,像一束柴火捆;第二個字造型稍顯複雜,左邊一疊石頭,右邊潺潺溪流。

截止目前,我們遇見的所有石門石刻都是兩個字。它們都是仿古文字,都位於孔洞下方,且不是以宮、室、樓、閣作結尾。像一塊石門匾額,像一副春節對聯,想必內容上也是互相佐證。我總覺得,這仙氣飄飄的“華池”,與前麵三扇門的“壺口”、“沉香”、“太白”之間,也必然存在某種聯係。

可是石門一開,我卻明顯感覺這座天井與彆處截然不同。門框很低,頹坯的石壁參差又尖銳,低矮的洞頂仿佛難以承受重壓而微微彎曲,幾乎快碰到人頭。

這像一座塔狀的小型天井,天花板的圓形藻井近在咫尺,卻沒有金碧輝煌的壁畫,什麼也沒有。往上看,不知有多高,烏漆抹黑的,我們一隻手電筒和兩隻腕燈也不夠照亮。

四周沒有堅固厚實的牆基,隻有海水濃烈的鹹腥味,無聲彌漫在礁石間。我的手電筒偶然一閃,閃亮了天井中央一座水潭,黑魆魆的水麵在我的視野裡呈現橢圓形,水潭邊緣還滾著一圈奇形怪狀的紫檀色石頭,像密封一壇好酒的匝線。

正當中,一塊最大、最醒目的石頭,上麵是朱砂刻寫的唐楷——“華池”。這也呼應了石門的刻字。至於黑暗裡還有什麼東西,我就看不清了。

“這些石頭,歲數不小。”齊師傅忍不住想去摸一塊石頭。但他剛伸出手,半路上就被我興師問罪的目光截停,隻得訕訕一笑,指著上麵芝麻粒兒大的斑點說。

石頭似乎會慢慢褪色。先是黑色變成紫灰色,又爬滿了類似青苔的水生植物,混合染成紫檀色,最終連青苔也慢慢剝落,隻留下一粒粒乾枯的斑點。這便是我們眼前所見。

我繞著“華池”,在天井裡審視一周,總結有三處不太對勁。

第一,天井數量太多了。

前麵說過,太子公主墓可超過6個天井,一二品官員墓最多5個天井,品級再低的可能一個天井也沒有。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戶主卻能一口氣修建4個天井,數量直逼王侯將相,還有沒有王法了?他究竟要乾什麼!

第二,整個墓室建得太好了。

不能說是巧奪天工,完全就是天工。我雖不是專業地理學者,但我感覺這個墓穴很像一座天然形成的海底溶洞。

海底溶洞是一種特殊的海底熔岩地貌,是一種發育於海平麵以下是碳酸鹽洞穴,主要是由碳酸鹽岩的化學溶蝕作用形成的凹陷和深坑。

這種天然溶洞一般會在海平麵以下形成,我理解的是它像珊瑚礁一樣,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多種多樣的生存空間和遮蔽。但這座海底墓,不僅身處水下,甚至還有氧氣的海底溶洞,我是聞所未聞。

就算是先天形成、後天人工改造,以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技術,居然能在海底開挖一座大墓,還能保證無滲水、無毀壞?這種工程放在今天,那就相當於挖一條跨海大隧道吧,古人怎麼可能挖得了?

第三,我們一路走來,走得太深了。

墓道和墓深通常是成正比例的。之前有經驗的盜墓賊告訴我,如果先用洛陽鏟向下挖一二十米深,探到墓頂了,再拐彎往前挖,墓道一般也是二十米深。當然也有防盜性比較好的墓,墓道可能會做四十米深、六十米深,這都是按照1:2、1:3......慢慢放大了比例。

但從我們下墓到現在,走了這麼久,遲遲沒有見到儘頭,人心難免惴惴難安。

墓穴在海底,縱向深度接近百米,難道它的橫向長度也按等比例放大,一口氣延伸到數公裡外嗎?難道古人真準備挖一條跨海隧道不成!

“前麵路還長著呢,我們就到此為止吧,時警官。”通訊機裡的間諜又冷不丁發話,開口就是極其討人厭的懶散語氣,打斷了我的思緒。

但這一次,我十分鎮定。

因為齊師傅也把耳朵貼在我的通訊機旁邊,暗暗旁聽。

師傅,您要跟他說兩句嗎?我悄悄對齊師傅做個口型。

我還記得師傅之前說過,這間諜要再敢吭聲,就讓他滾回太平洋對麵去。

唔,不必。齊師傅思索片刻,卻按下我的手,搖了搖頭。意思是計劃有變。先聽聽那間諜又想搞什麼花樣。

“時警官,您看到麵前這座‘華池’了吧?請您現在下水,從裡麵打撈出一對唐三彩圍棋罐吧。它們就是我要的‘紀念品’。”間諜一口氣說完要求,安靜地等我回複。

棋罐?隔著通訊機,我和齊師傅也安靜地對視一眼。

那間諜點名要一對棋罐。

還讓我親自下水去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