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盤畢竟算是需要一定技術含量和時間積累的。
若想完全熟練,甚至運用自如,那必須是長期鍛煉下來的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
正是因為有了提前的準備,等到去參加考試的時候,杜月憑著寫的一手好字和初中的文化程度。
再加上會打算盤和熟練記賬,將當時去參加考試的其他人,全部比了下來。
讓他們輸的也算是心服口服。
第二件喜事就是老姨居然給自己找到了掙錢的門路。
老姨自從來了島上之後,隻要能去趕海,每天都堅持去,不論多多少少都會往家撿些東西回來。
就在趕海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當地漁民陳阿婆。
陳阿婆快80歲了,身體還很硬朗,滿嘴的牙全都掉光了,性格特彆開朗,總是呲著牙床,哈哈大笑。
她從小生活在海邊,每天不去海邊轉一圈,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於是兩個性格開朗的老人,在每天趕海的過程中,逐漸熟悉了起來。
從最初隻是簡單打個招呼,到可以嘮些家常的朋友。
其實兩人剛開始的時候,互相聽不懂對方說些什麼,全靠比劃。
就在連比劃帶說中,兩人居然很快就打破了語言的壁壘,聽懂了對方表達的意思。
老姨知道了陳阿婆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中三個兒子都住在島上,也都已經成家立業。
兩個女兒倒是嫁到了其他島上,有時間會回來看望她。
陳阿婆現在一直住在大兒子陳老大家。
用陳阿婆的話來說,是當初分家的時候,大兒子抽簽時抽到了家裡的老漁船,按照約定就得贍養父母。
大兒子兩口子勤快,除了參加隊裡的工作安排以外,有時間兩口子就會駕駛著家裡的老漁船出海。
生活還算過得去。
陳老大有一兒一女,女兒已經出嫁。
兒子在縣海洋牧場工作,算起來和張素芬算是同事,叫做陳阿泰,是個很標準精神的海島小夥子,今年25歲,還沒有結婚。
在老姨和陳阿婆熟悉了之後,也就認識了陳老大,陳大嫂和他兒子陳阿泰。
老姨也是在一次送陳阿婆去找陳老大的時候,見他們漁船正卸貨,她本來就是熱心腸,跟著就幫起了忙。
事後陳大嫂有些不好意思還送給了老姨一桶打回來的海貨。
後來,陳家一忙不過來,就會主動邀請老姨去幫忙,每次總會以打回來的海鮮作為報酬。
老姨倒也不推辭,給就要,不給也不提意見。
時間長了,陳老大一家發現老姨不僅手腳麻利,而且性格開朗,還很會做生意。
隻要有老姨參與,他們賣漁貨的時候比平時都會多賺上一些。
陳老大夫妻過意不去,就打算給些工錢。
老姨沒想到,隻是出於熱心腸幫個忙,還能掙錢。
之前得些剩下來的漁貨,她倒是沒有推辭,可現在給錢,老姨倒是不好意思要了。
陳大嫂勸她,“就收下吧,你不收著我們心裡也過意不去。
你以後若是有時間就常來幫忙,我們也不固定給你多少錢。
掙得多了,我多給你點,掙得少了少給點,你也彆嫌棄。”
陳阿婆也在一旁說著,“你這麼老遠來投靠你外甥,整天因為吃住在他們家過意不去。
現在憑著勞動能掙些錢,有了錢才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