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人栽培,屬下萬死難報。”
“彩兒怎麼樣?”
“夫人很好,後勤錢糧統計分發,身旁有幾個懂接生的老媽子,沒有不適。”
陸天明點點頭,“不要告訴她我來過,做你的事去吧,我要回寧武了,大隊應該快抵達了。”
“是,聽聞周遇吉副總兵帶領大隊已到忻州,國本大宮還在他前麵,三日內應該會全到寧武,屬下恭賀大人新婚,恭送大人。”
陸天明仰天吐出一口濁氣,什麼都沒說,拍拍身上的灰塵,下山騎馬向東。
來的時候走的是南邊,現在去往東邊,山中有能行馬車的驛道。
方圓百裡的大山走勢非常混亂,東西南北朝向交替,不停上山下山,或者順著山腰繞來繞去。
第二天一出這片地區,立刻好走了,雖然還在山裡,卻是東西走向明確的山穀,順著山穀走就可以。
十一月十二,陸天明過神池口,來到山西鎮總兵衙門駐地,外三關中路的寧武關。此地所轄長城近五十裡,北可擋朔州、大同之銳,南可護忻州、太原之安,兩側可策應雁門關、偏頭關之急。
寧武關是史冊中戰事最頻繁的關隘,北方諸民族隻要南下,必經三關,雁門關在山頂,偏頭關依托黃河懸崖,東西都有險可守,隻有中路的寧武關處於山穀,橫亙阻斷南北交通。
雖然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就開始設立關卡,朱元璋和朱棣都囤積重兵防禦,但全是木寨,關城建成時間卻不長。
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和於謙才著手鞏固第二道防線,英宗複辟後更是深知內長城是大明底線,進一步擴建,東西五十裡長城徹底把山穀堵死,在關後建立堅城,屯兵防禦。
而且一建就是兩城,成化、正德、隆慶三次擴建,分東西兩關,中間通過長城相連,互為奧援。
恢河繞城而過,水流嘩啦響,頭頂的長城卻如同拱橋一樣堅固,河中間巨大的木頭樁可通過鉸鏈開啟,水道也不通,關城還有甕城,真正的銅牆鐵壁。
彆說從北麵進攻,從後方都無法偷襲,必須強攻。
達延汗與正德的戰鬥就在這裡,朱厚照在長城安然麵對達延汗大軍無功而返,俺答汗當初去京城後也想南下,寧武關讓他絕望而退。
陸天明從西而來,山頂看一眼山穀中的關城石牆,如同兩隻老虎蹲在山穀中,堅若磐石,邊關若全部建成這樣,累死韃靼人也進不來。
可惜除了山海關,大明朝支撐不起第三個這樣耗費巨大的工程,曆經五位皇帝大建而成,也的確不可複製。
關鍵是這種防禦思維太被動,堅關越多,人心越愚。
西邊的管涔山是汾河發源地,此地到南邊的靜樂縣沿著河穀更好走,若想經忻定盆地到太原,需要翻越東邊的雲中山,一條大官道劈山而成,已使用兩千年。
再向北望去,一馬平川的大同盆地南端,塑州城隱約可見。
想攻破這樣的雄關,隻有靠攻心了。
陸天明神色複雜下山,向東關的總兵衙門而去,到處是大事等待處理,還要抽空與傻子玩泥巴,無聊透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