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明金雙方的裝備和戰法(注)(2 / 2)

這個局限對雙方都是公平的。

女真玩火器、玩跑、玩車營的技術隻能靠漢軍,騎射靠的是蒙八旗和披甲人,雖然他們射術更好、更精,弓箭更強,但騎射是另外一門功夫。

天啟元年起,努爾哈赤、黃台吉父子倆就把繳獲的火銃修繕,把明朝粗製的各種火銃、火炮重新熔鑄,統一規格,曆經五年,打造了三萬火器兵,這就是初期的漢八旗精銳,由李永芳訓練的人馬。

他們為何沒有出現在小說中,因為火器兵機動能力有限,他們到不了漠南(曆史中也沒明確記載他們曾入關劫掠,每次都是旗丁和韃靼降卒組成的披甲人,以保證機動力)。

努爾哈赤和黃台吉父子當政期間,後金的軍事大戰略,都是步卒、漢軍、火器兵防禦,旗丁、披甲人進攻劫掠。

這些火器兵不出動,還是那個原因,對後勤要求太高,遼東製作火藥一年,隻能維持一次大戰(這是滿文老檔的記載,缺硫、更缺硝,天下都缺啊)。

…………

至於薊遼以外的邊鎮為何沒有營兵,原因就更簡單了,時間更遠了。

兩個字:沒用。

三個字:養不起。

晉、陝、延、寧、甘,這五個鎮在萬曆時期就沒有營兵了(記得萬曆二十年的寧夏之役嗎?那時候西北就沒有任何營兵,是李如鬆抽調的京營和宣府人馬)。

西北沒有外患,用不著,也沒必要保留一支高餉銀軍隊。

寧夏之役時,西北成立了一支營兵,直接去援朝了,後來又去參加萬曆二十七年的楊應龍之役,此後散夥再未訓練。

營兵是民籍,沒有餉銀他們立刻就散了,將官留不住人。邊軍是軍籍,沒用餉銀他們還是兵,還是將官的佃戶。

宣、大、薊,這三個鎮在天啟朝,依舊能保持三五千的營兵。

薊遼一體,薊鎮屬於戰區,營兵自然都在遼東(馬世龍就是帶薊鎮營兵駐守的遼西)。

天啟元年,宣大最後一次支援遼東,這時候就把右翼營兵完全抽空了。

右翼處於真空狀態,導致七年之後的崇禎元年,林丹汗輕而易舉進入大同。

滿桂這時候做宣大軍務總理,兩個鎮加起來,又拚湊訓練了五千營兵。

這是宣大最後的營兵。

一年後,崇禎二年冬,滿桂帶所有營兵勤王時,大多陣亡,剩下一部分歸曹文詔,一部分歸馬世龍。

這之後,宣大未訓練過一個營兵。

勤王的時候,晉陝還擠出來五千人,這些人也是內長城邊軍。

想想崇禎朝的稅賦情況,朝廷連防禦京畿的兵都沒有,其餘邊鎮怎麼會有閒兵呢?

若七邊這時候還有營兵,崇禎做夢都能笑醒,他登基後沒有給過七邊一兩銀子,天上不會給他掉營兵。

邊軍能保養好祖傳的軍械就不錯了。

孫承宗都被迫用屯田衛、皇陵衛守衛京畿了,督治兵部所屬的新兵,對外從未起到過真正的作用,倒是剿匪有用,左良玉麾下就是這些新兵。

崇禎九年,後金騎軍開始駐守漠南,盧象升任宣大總督,孫傳庭巡撫陝西,他們各自訓練了一部分兵,但那不是營兵,也與小說無關。

作者若胡謅,崇禎四年右翼邊鎮突然冒出營兵來,還拿著火器殺敵,痛快是痛快了,脫離真實背景,被讀者笑死。

明朝邊軍剿匪十七年都沒有火器,這時候也不可能冒出來。

這個時間點,延綏、寧夏邊軍是西北最強的兵,他們有兩萬五千人跟著杜文煥到四川剿過匪(他們剿匪的身份還是邊軍,朝廷就是為了省銀子,首次一萬二,第二次輪調一萬三)。

杜文煥與秦良玉作戰的兵力和軍械,有明確的記載,他手下的弓箭手比白杆兵總數還多,這些弓箭是四川巡撫給配備的軍械,在後來陝西剿匪中,弓箭手都起到決定性作用。

…………

那女真的戰鬥意誌為何更強呢?

他們不是強在軍魂,封建王朝沒這玩意。

他們也不是專職的兵,女真人是專職的“老爺”,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女真就是老爺。

如何做“老爺”呢?

當兵,立軍功,做勇士,這是上升的唯一通道。

部落式政體,強盜的治國方法,分贓的治理方式,對於軍功獎賞,就是比明朝更公平。

這個要認,裝鴕鳥不行。

投降的漢臣範文程、寧完我、鮑承先知道吧,腦子再好沒軍功也不能當官,必須先參軍立軍功。

黃台吉為了讓範文程處理政務,隻要出征就讓他跟著分潤軍功,一步一步升上去的。

可見大汗也不能隨便安排人事,除旗主之外,後金六部的主官,德格類、濟爾哈朗、多爾袞、薩哈廉、碩托、阿巴泰,都是論軍功,旗主共舉成為‘尚書’,放到明朝的官場簡直不可想象。

這就是他們戰鬥意誌為何更強的底氣。

明朝士兵會潰逃,女真不會,死也不會,沒這個選項。

旗丁作為一個人的基礎,一切建立在軍功上。

立功就是老爺,犯軍法就是奴隸,隻有這一條懲罰。

這懲罰非常嚴格,不僅是本人會被斬首,你的房子、你的田產,一切資產全部會收回去,包括你的妻女,會立刻淪為奴隸。

滿、蒙、漢兵都是一樣的後果。

連頂層貝勒都逃不了,阿敏、莽古爾泰的後果都是被剝奪資產,妻妾淪為彆人的玩物,子女想翻身,必須以奴才身份跟著主子再次立功。

這就足夠了,這一條執行下去,戰鬥意誌當然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