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王大丫路過街上的時候,她就發現自己完全不認識這裡的文字,她從一個大學生變成了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能找到這個當鋪,還是她在之前的雜貨鋪,提前和老板問好的。
如今,王大丫準備先去書館找她的兒子,讓他帶自己趕緊去衙門辦路引。
王大丫的三兒子林鐵峰,在鎮子上的鬆山書院讀書,夫子是就是趙舉人,因看不慣官場黑暗也就沒有捐錢做官了。
但是這個趙舉人其實為人很方正,他從來沒有瞧不起農家出身的學子,向來是看重品學兼優之人。
王大丫前來拜訪的時候,是趙夫人親切的接待了她,讓她在堂屋稍作等待。
要說王大丫之所以可以有這個待遇,主要是她的小兒子爭氣,在讀書上很有天分。要不是夫子看他年紀還小,想著讓他再沉澱一番,早就讓他去考秀才了。
等了大概一刻鐘時間,王大丫看到了自家兒子和趙夫子,她像之前來的那樣,對著夫子故作局促的行了一禮。
才交代了請孩子回去的理由:主要是因為家裡麵的田地忙不過來了,就想讓小兒子回去幫忙七天。
對此,趙夫子也沒有什麼不樂意的,因為之前也有過這樣的事情。
隻是在林鐵峰臨走之前,趙夫子悉心叮囑他:把書本帶著,回去後也要好好溫書,切莫落了進度。
看著趙夫子這樣照顧這個兒子,王大丫在心中暗自做了決定:等她家臨走之前,計劃讓小兒子匿名寫封信,提醒這位儘心儘責的夫子,也算全了這場師生情誼。
之所以選擇暗搓搓的寫信,還不是這個時代律法嚴苛,對於有人傳播不利於朝廷的言論,輕則下大牢,重則全家遭殃。所以,王大丫根本不敢口頭提醒任何人。
等小兒子拿好東西後,就跟著自己娘拜彆了夫子,等他們走出了書院幾十米距離。
王大丫才和小兒子說他們待會要去辦路引,理由就是全家投奔遠房親戚。
雖然小兒子對此有些不解,可是還是依從了自家娘的意思,誰讓他們家老娘最大呢。
最後,兩人從衙門出來後,王大丫手裡拿著全家人的路引,表麵是放進隨身的布袋裡麵,實則是直接放進自己空間裡麵了。
彆說,幸好她提前當了金鐲,要不然這十一兩銀子,她哪裡是可以拿出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