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意思是,不論砍樹還是狩獵,都要順應天時。
違背天時,是不孝。
比利牧師輕輕念誦道:“不殺生,講的是慈悲。
慈悲,是愛的第二個名字。
慈悲,是基督信仰的核心。
愚蒙人哪,你們要會悟靈明;愚昧人哪,你們當心裡明白。
人的愛帶著條件,隻有神的愛才是無條件的愛。”
比利牧師,時而念經,講他想講的,時而用經文,回答大家提問的。有問有答,相談甚歡。
在臨走的時候,有人又聊回了布施的問題。
他疑惑道:“如果奉獻,或者說布施,能夠得到更多的財富,那為什麼,隻有猶太人最有錢?
其他的教派,不也遵守十一奉獻嗎?
佛教和道教,不也講布施嗎?
為什麼他們,沒有發大財?
而隻有猶太人,掌握了大量的財富呢?”
比利牧師沒著急開口。
於是,大家便看向了我。
我簡單的說道:“《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佛所行讚》講:錢財非常寶。
意思是說,錢不是永恒的寶貝。
金多亂人心。
稻盛和夫,被譽為經營之神。
從商道,到佛道。
他捐贈了全部的股份。
而且,帶領日航從虧損回到500強時,他拿的是0薪水。
《太平廣記》裡,也記錄過不少點石成金的故事,一旦貪心,就成了禍事。
儒、釋、道都認為,財多傷人,多舍養身。”
比利牧師這時,又輕輕的念誦起了一段段的經文,道:“向窮人施舍,是借貸於上主;對他的功德,上主必要報答。
有人慷慨好施,反更富有;有人過於吝嗇,反更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