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師父慢慢把話題引導到了壓抑和抑鬱的方向。
濤哥認真的想了想,笑道:“做回自己,確實需要足夠的勇氣,我目前還不敢。”
智策師父靜靜地泡茶,斟茶,沒有試圖去說服他。
有些心路,得自己慢慢走過去。
濤哥琢磨了一會兒道:“做事情之前,多考慮一下這樣是不是不道德,是不是不善良,我們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支持,難道不正常嗎?
《道德經》不是講,水利萬物而不爭嗎?
我們要像水一樣的話,還是要利他呀,要多考慮彆人的感受和想法。”
在茶氣飄渺中,智策師父淡淡的笑道:“水利萬物而不爭嗎?
發洪水的地方,你站在那裡不動的話,水會不會衝你一個踉蹌?
不會遊泳的人跳進河裡,水會利他嗎?
會輕輕的把他托起?”
“嗯?”濤哥被問懵了。
我們從小就念叨“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念叨習慣了,就會全盤的接受了被灌輸的思想,卻極少去反思,這樣說對不對。
濤哥一時沒想明白,虛心請教道:“那上善不是像水一樣嗎?
不是利萬物嗎?”
帛書版這句話表述為: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智策師父道:“是,上善與水是有共性,但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不是人覺得怎麼好,水就怎麼做。
上善若水,就跟《道德經》講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接近。
水就是水,水有水的規則。
誰遵守它,它就利益誰。
誰不遵守它,它就吞沒誰。
它是沒有喜好的,它隻是遵循著它自己的規律而已。
我們想做自由的人,也應該是如此。
如果我們的行為,被外麵的人的喜好所綁架,我們的心就會被束縛住。
被束縛的心,並不符合天道。”
濤哥想了想,很誠實的回複道:“我好像聽懂了,又好像不是很理解。”
智策師父問:“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濤哥這次毫不猶豫的立馬回答道:“不喜歡。”
智策師父道:“如果你很討厭現在的自己,就說明違背了道。”
濤哥沒理解,追問道:“我討厭我自己,跟違背天道是什麼關係?”
智策師父解釋道:“我們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上,都是天真的。
什麼時候變了呢?
自己的欲望不能滿足的時候,人就有了不同的選擇。
昨天的因,是今天的果。
我們討厭現在的自己,就說明我們不認可我們昨天種下的因。
我們今天的狀態結果,是我們曾經的行為導致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允許已經種下的果發生,並修正自己的行為,種下新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