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身上讓我們難以忍受的缺點,一般也是自己的缺點。
比如上文說的孩子的“毛病”:磨蹭,不好好學習喜歡玩,自己的事情沒處理好老去關心彆人的事。
我們看到彆人身上的毛病,反思一下自己。
我磨蹭嗎?
我有好好學習嗎?
我是在關注彆人的事情還是自己的事情?
與其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挑剔他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自己做一個不懶惰的人,好好的去提升自己。
練習如何做一個會愛的人,做一個會順應天道去培養孩子的人。(是練習,不是學習。)
我們很多人不會愛,可能跟自己小時候沒有被真正的愛過也有關係。
也許我們的父母也不會愛。
如果自己小的時候沒有體會過無條件的愛,沒有發掘出愛的本能,那我們想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
我們想不想在孩子的心裡種下愛的種子?
好多人分不清什麼叫愛。
網上有個笑話說:孩子睡著的時候,忍不住想親他一口。孩子醒著的時候,忍不住想揍他一頓。
這是愛嗎?
我們愛的是孩子這個人,還是愛他聽我們的話?
前者,愛的是孩子本身。
後者,愛的是自己。(你讓我開心我就喜歡你,你不順我心我就不喜歡你。)
【無條件的愛,才是真的愛。】
有條件的愛,那是交易。
我們先放下要求和條件,試著無條件的去愛我們想要愛的人。
其次,孩子的成長也要順應天地。
在575章寫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這句話,不單單指的是季節,也指的是人生。
小時候,是人生的春天,剛剛發芽,開始新的生命周期。
《黃帝內經》在四氣調神大論中講過:“春三月……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春季,“賞而勿罰”。
對小孩子要多表揚,不要處罰。
在這個階段,孩子更需要的是陽光和雨露的滋潤,而不是拿著剪刀來修剪枝葉。
這位友友說孩子“不想學習常常想著玩很煩人”,彆說孩子想玩,難道大人就不想玩嗎?
怎麼才能不玩?
克製自己。
這個克製,就等於是拿著剪刀修剪枝葉。
如果從一出生,就給了孩子足夠的愛,枝繁葉茂的時候,可以適當的修剪一下。
如果從一開始就沒好好澆灌,沒長出多少枝葉,這時候也想著要修剪,就容易適得其反。
養孩子就跟種莊稼一樣,先要鋤草施肥澆水(給予孩子足夠的嗬護),然後靜等禾苗抽穗成熟。
【不除草也不施肥,天天罵莊稼為什麼沒有隔壁老王地裡的長得好,這是貪念。】
大多數讓我們氣急敗壞的事情,都是無意識的【貪】。
一切都是因果,與其責備“果”,不如從“因”上努力。
【注意力,就是生命力。】
我們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注了嗎?【是關注和陪伴,而不是打壓和苛責。】
我們也曾經做過小孩兒,我們能夠體諒孩子的想法嗎?
如果我們不能跟孩子感同身受,那就反思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哪裡了?
忙著工作?忙著做家務?還是忙著玩手機?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好多人把耐心和注意力都留給了外麵的人,回家就暴躁了。
在外麵表現出來的和善,是習慣性的社交麵具。
而麵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才是本性。
一個人修的好不好,主要看他對自己的父母、愛人和孩子,是不是和聲細語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