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熟悉的銅鑼聲在村裡響起。
不過今天的銅鑼聲比往常要晚一些。
長久以來的生物鐘讓周子文早早起來,等吃完飯,收拾好去生產隊集合,外麵的天已經大亮了。
前去集合的路上,村民們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就連知青院的知青也是一樣。
今天可是發錢發糧的日子,大家想不高興都難。
不過發錢和周子文沒什麼關係,他的工分本來就不多,就算當組長能多一份,也多不了多少。
主要還是他來鄉下的時間太短了,前前後後加起來也才三個月不到,翻個番也才六個月。
如果不要錢,全都換成糧食還好,像陳家姐妹這種飯量,可以吃一年。
像周子文就不行了,想要吃飽,還得倒貼錢。
來到曬穀場,遇到的村民都會和他說兩句。
自從這兩天把蘑菇賣了錢,他可是出儘了風頭。
“周知青,等會分糧的時候你們可得好好算一算,多換的土豆和紅薯,這玩意管飽。”
“對,大米和小麥少換點,那玩意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貴,還不如換點粗糧。”
有熟悉的村民好心提醒。
“嗯,我知道,一定好好算,多換點能頂餓的。”周子文笑著點頭。
這會大家還不知道他準備錢買小麥,他也不準備讓大家知道。
他和吳大剛都說好了,到時候裝在麻袋裡運回去,也不大張旗鼓的張揚。
來到曬穀場,大隊長和吳大剛等幾位領導乾部也不耽擱,招呼一聲就開始分糧,連早會都不開了。
今天本來就不上工,叫大家過來也是為了分糧。
大壩子村這麼多人,要是不搞快點,一天時間可能還不夠。
村裡分糧,一般是村民們先分,等村民們分完了,才輪到他們這些知青。
周子文倒是有資格先分,不過他不想惹人注目,準備等大家分完了再來。
村民們工分多,一年四季都在乾活,有的甚至一大家子全部都是勞動力,那工分就多了。
這些工分,村民們會選擇性的換一批糧食,剩下的換成錢和票。
當然,這人一多,免不了會爭吵幾句,比如有人覺得自己的工分算少了,對不上。
這個時候就有記分員拿著本子過來,進行現場核對。
一般來說,村裡記的分數是不會錯的,多半都是村民們自己搞錯了。
沒輪到他們換糧,周子文就在旁邊看熱鬨,同時也在看大家是怎麼換糧的。
看得多了,周子文也心裡有數,知道該怎麼換才能利益最大化。
當然,在周子文這裡,除了利益最大化之外,還要講究品質,像高粱什麼的,拿來釀酒可以,拿來吃就算了,這玩意是真不好吃。
這高粱的殼子多,吃起來口感也不好,但這玩意因為產量高,一直被當做主糧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