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偏偏,對於這個才湊到一起沒多久的臨時家庭來說,默契是最缺的。
洛晚晚看著遊戲規則,不免歎氣:“這個遊戲,我覺得我們可能連一半的分數,都拿不到。”
洛恩童倒是沒有那麼糾結,還反過來安慰她:“媽咪,你要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可默契這種東西,怎麼是心裡暗示一下,說相信自己,就可以變出來的呢?
那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接觸和積累,才能了然於胸的。
怎麼辦呢?
無奈著,洛晚晚隻能將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傅懷南。
許是看出了她的焦慮,男人伸手,握住了她有些微涼的手,淡然道:“沒事,隻要記住,寫下你心裡能想到的第一個答案,便好了。”
“接下來,我們有請五組家庭上台!”裁判老師拿著話筒宣布。
簡單的介紹了遊戲規則之後,他便開始提問。
“第一個問題,如果,你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隻老虎,你會怎麼辦?各位家長有半分鐘的時間寫下答案,隻要答案跟孩子的回答相近,就算正確。”
參加遊戲的家長都沒有想到,所謂的默契考驗,居然會問這樣的問題?
這哪裡是默契考驗啊,分明就是要大人以孩子的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
可問題是,每個孩子的思路都不一樣,尤其是褪去了童真之後的大人,根本沒有辦法猜到,孩子的腦回路,到底是怎麼樣的?
所以,有的家長臉上,已經露出了糾結的神色,似是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回答?
然而,隻有洛晚晚和傅懷南,發現了問題的本質。
所謂默契,不是說異口同聲的講出答案,而是要清楚的了解,孩子的性格。
不同性格的孩子,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思路也是完全不同的。
洛恩童因為自小的經曆不同,所以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比其他的小朋友更加理性。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他可能考慮的,並不是報警或是逃跑,而是狐疑,老虎應該都關在動物園裡,或是在野外的山林,又怎麼會出現在回家的路上?
傅懷南和洛晚晚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落筆,寫下了答案。
很快,裁判老師宣布:“時間到,請孩子們一一作答,家長不可以偷偷修改答案哦!”
第一個孩子回答:“我會嚇得大哭。”
結果家長一亮答題板,媽媽寫的大哭,爸爸寫的報警,回答失敗。
第二個孩子回答:“我會把老虎帶回家養著。”
展示答案,媽媽寫的嚇得逃跑,爸爸寫的嚇壞了,雖然意思接近,但跟孩子的答案完全不沾邊,也失敗了。
第三個孩子答的“我會上前摸一摸”,第四個孩子答的“我不喜歡老虎”,都跟家長的答案相去甚遠,答題失敗。
裁判老師忍不住道:“難道,五組家庭的第一個問題,都要全軍覆沒了嗎?讓我們聽一下,最後一個小朋友,是怎麼說的?”
洛恩童接過話筒,直接回答:“老虎都被關在動物園裡,回家的路上不可能會有老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