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的產生也是出自於朱元璋的想法。他執政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希望「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但老死不相往來!」這樣就能達到安民固本,不會生事的作用。
但是他卻不想想,隨著社會的發展,誰又能有辦法將人禁錮在土地上的?所以就像剛才說的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路引這個東西已經隻是存在於官府的口頭之中。這個幫閒問話也隻是隨意的按套路問一下,表示程序上的正確,他也沒指望王大能拿出路引來。
而問道自然是明白的,他點頭哈腰的說道:「這位爺,我們鄉裡遭了大災了,出來的匆忙,沒辦法去開路引。」
這個幫閒失笑一聲說道:「都他娘的說自己家鄉裡招災了,當老子不識數那!還不是為了避開青黃不接的這段時間!行了,都過來報上籍
貫,姓名。」
隨後他將王大三個人領到書吏的桌子前,順利的錄下需要的信息。不過這引發了書吏和差役們的一陣哄笑,因為他們三個人登記的名字實在是太有趣了!王大!王二!王正國!
那個差役忍不住笑著說道:「王大,王二,王正國!你們爹娘是怎麼給你們起的名字?這得多喜歡老三呢!」
王大「嘿嘿」的陪笑不打算說話,可是王正國卻上前一步拱手說道:「學生的名字並非是父母給起的,乃是家師給起的!所以與兩位兄長的名字有些差異。」
差役一聽「嘿嘿」一笑說道:「原來還是個小先生,倒是失敬了!」
他嘴上說「失敬了」,身子可沒動,依舊坐在椅子上還翹著二郎腿。因為像王正國這樣普通的學生他見的多了!尤其是出來逃荒的讀書人能有什麼背景,恐怕連生生員都不是,所以他根本就不在乎!
王三聽到差役的調侃也沒生氣,隻是微微躬身說道:「這位柴爺並未施禮!隻是家師給學生起了名字,學生總要維護一二。」
他這話一說棚子裡的人都對他有了很大的好感!因為尊師重道在任何時候都是說的通的!所以差役上下打量了三兄弟一番直接說道;「看你這小先生還不錯,給你們指條明路!」
說完他一指對麵的棚子說道:「看見對麵的棚子沒有?那正在招人到海邊修堤,據說還要修鹽廠!到那裡去吧,能混個肚兒圓不說,回鄉的時候還能帶些銀錢回去!」
可是王大卻不想去!因為他在家鄉服役的時候修過河堤,通過河道,知道這其中的苦楚!夥食被克扣不說,活還非常重!再加上在水邊乾活,服役的人經常會得上和濕氣相關的疾病!
而對他們來說是萬萬生不得病的!他們要是生病了就隻能是硬扛,扛不過去就死!所以他連連拱手說道:「多謝差爺的指點,小人馬上就去哪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