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大聲說道:「三日破城?這不可能!他當銀川城是朝鮮的那些小城池嗎?」
「從京師行軍到寧夏鎮都要一個多月的時間,現在出發還不到兩個月,這仗是怎麼打的?」
「那劉東暘,哱拜據說都是敢戰能戰之人,怎麼可能連個城都守不住!三日破城,就是古之名將也沒有這種情況,其中定有蹊蹺!」
文官們的議論聲音越來越大,理由越來越充分。後來逐漸就轉向了一個可能的理由並且加以確認!那就是劉昊嘉趕到銀川城,哱拜等人看到大軍壓境就直接投降了!然後劉昊嘉殺降冒功,所以才有這三日破城
的可能!
勳貴們自然是反對的,而且這次出征還有不少勳貴跟隨,自然不能白白被文官們汙蔑,所以一個個的出言反對!但是他們心裡都是不確定的,說起話來自然有氣無力!
此時文官們對劉昊嘉的盲目仇恨已經讓他們蒙蔽了雙眼,當下就有人出班說道:「陛下,臣以為此事必有蹊蹺!若真有殺降冒功的情況,對朝廷可是大大的不利!必須派出人嚴查!」
有人開頭了,下麵的人紛紛跟進,表示要儘快組織官員做嚴密的調查。而萬曆帝一開始是相信劉昊嘉有這個本事的,可是他也被百官們說的有些半信半疑起來。
但是他在心裡還是維護劉昊嘉的,所以他擺擺手示意百官們安靜,然後說道:「此事容後再議,先繼續聽奏本裡說什麼?這奏本念了還不到一半兒,都急什麼?」
文官們聞言退了下去,隻是心思已經由聽奏本轉為如何挑毛病了。而奏本的後半部分就是劉昊嘉戰後處置的事情,這些事情罪容易被挑毛病了!甚至已經有官員下定決心,不僅讓劉昊嘉一點功勞都得不到,還要背點罪名才行!
果然在張嘉念誦奏本的時候,下麵的文官們便已經開始議論紛紛。念誦道劉昊嘉查抄大戶十一家,合計七百餘人的時候,大殿裡麵立刻就亂起來!有人說道:「一鎮之中豈能沒有忠良之人?說不得這些人便是!當時哱拜等人一時勢大,他們不過是委曲求全而已,如何能定為逆黨?分明是草菅人命!」
這個說:「這等大戶人家必是耕讀傳家,日後不知道能出多少讀書人!如此處置,分明是要斷了西北的文脈!其心可誅!」
更有人說:「哱拜等人起兵缺少錢糧,必然要上門敲詐勒索!當地士紳無法反抗,必然是與其去虛與逶迤!可是武寧侯卻是不問青紅皂白一概屠戮,分明是看上他們的家產了!」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