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問題暫時還不是問題!明年之前解決就行!車手這塊我也知道!”王驍也很無奈!
1未來很久都不會有華夏的F1賽車手出現在F1賽事。
最終出現那也是十年後,一級方程式(F1)阿爾法羅密歐車隊官宣,華夏車手周冠宇正式加盟該隊,成為華夏曆史上首位F1車手,終於結束了華夏沒有F1賽車手的曆史。在這之前,程叢夫、馬青驊、董荷斌(華裔)都曾經接近F1,但是都未能如願。
為什麼偌大的華夏,14億人口,怎麼出不了一個NBA球員,但是成為F1賽車手的難度,要比這大得多。
從概率上說,F1全球一共隻有10支車隊,而每支車隊也隻有2名正式車手,因此一個普通人,成為F1車手的概率大約是1300000000。而且,華夏車手進入F1更是難上登天,目前F1車手絕大多數都是歐美人。
一方麵是缺乏賽車文化,華夏有世界第一的汽車產量,有世界第一的汽車市場,但是卻缺少賽車方麵的文化。
除了國產車在燃油車領域的技術積累較弱,沒有較強的技術實力造出高性能的賽車以外,也和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群眾對於汽車的認知有關係,家用車進入普通家庭,也才最近幾年的事情,試想在普通家庭家用車都買不起的情況下,又何談賽車文化?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賽車文化在國內普遍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因此,國內缺乏培養賽車手的土壤。主流還是得學習!這賽車跟遊戲就是一個性質!
另一方麵,想要進入F1,天賦、努力和財力,缺一不可。比如說天賦,國內大多數的過山車負載都不超過4G,但是F1賽車在過彎的時候負載超過5G,而且車手還要經受車內60攝氏度的炙烤,心率在180度以上,在這樣的情況下,駕駛賽車的難度可想而知,對於車手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要求極高。
另外就是財力,無論是舒馬河還是漢密爾噸,其實都是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保守估計,培養一個賽車手至少需要1000萬美元,要從小就開始練習。
從卡丁車開始,曾經衝擊F1失敗的馬青華小時候去珠海練車,每節半小時1500港幣,馬青驊每天要花15000人民幣左右,再加上機票和食宿,一天至少3萬元,而一旦撞車,賠償的費用就高達幾十萬,這還是最基礎的卡丁車,賽事的級彆越高,所要花費的成本就越高。
最後就是努力,如果沒有對於賽車行業強烈的熱愛,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除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枯燥訓練,風吹日曬高溫炙烤,賽車手還要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這些年死於賽車運動的車手不在少數。
在這樣的情況下,車手才能從從卡丁車到初級方程式賽車,再到F3、F2,一路練級,最終才能進入F1。
這個過程艱難,費錢。所以就導致國內幾乎沒有F1賽車手。未來的周冠玉那也是富二代,才有錢去成為F1賽車手!投入了海量的資金!
這些都是現實的原因。畢竟連卡丁車在國內都很少有城市有!更彆說去練車了!這是一件很難以解決的事情!
“這樣吧,我集團出錢,建立一座現代化的最先進的卡丁車跑道!就在濱城建!然後全國招募有興趣的有天賦的來濱城培養!天賦極高的,那就集團墊資培養,出名後在給集團償還前期的投入!
要是自己自費那公司也提供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