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尚未回話,一旁的張翼已迫不及待插話。
“三爺如今真可謂士彆三日,當刮目相看。近日裡,軍中老將們無不熱議三爺在曹國公府上的種種事跡,耳朵都快聽出老繭了。”
言談間,曹震又急急接過話題:“三爺現在可是每日必受那李景隆的讚譽,老臣們光是聽那些言論,都能豪飲三大碗。”
這話已頗顯直白。
朱允熥臉上的哀愁逐漸褪去,“不過是些微不足道的波折罷了,久靜思動,如今我已非懵懂孩童。”
“作為皇族一員,允熥總得做出些實事,方能不辱這份尊貴身份。”
這番話同樣直率,但卻不似曹震之流那般粗俗。
此時,普定侯陳桓也開了口:“三爺這會投身於曹國公門下求學,他日是否會效仿北地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呢?”
這不僅是探詢,更是對朱允熥內心抱負的一次直接詢問。
隨著陳桓話語落地,張翼等在座之人,都不約而同地靜默下來,目光彙聚一處,全神貫注地等待著朱允熥揭曉答案。
費儘心機,步步為營,僅僅是為了成為一個坐擁兵馬的藩王?
沉思片晌,朱允熥昂首,目光炯炯地掃過眾人:“作為大明朝的宗室子弟,允熥自當以國家社稷為重,為天下蒼生謀福。”
這擲地有聲的話語,無論從哪個角度聆聽,都無可挑剔。
然而,這番言辭卻讓陳桓等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這正是他們渴望聽到的聲音。
普定侯陳桓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三爺,真可謂士彆三日,當刮目相看。老臣等在此恭賀殿下,恭賀太子,更恭賀大明未來。”
三朝榮光,與國同輝,這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麵對如此高的讚譽,朱允熥卻謙遜地擺了擺手:“允熥不過是個尚未加冠的孩子,怎堪承受侯爺如此過譽。”
“說到大明社稷,天下百姓,實則是這些年裡,各位叔伯輩為國征戰,披肝瀝膽,以馬革裹屍的決心,為大明疆土灑熱血,方有我大明今日之輝煌。”
他這一席話,是對在場所有人為國效力之功績的肯定。
眾人聞之心潮起伏,激動不已。
朱允熥未曾料到,外祖父常遇春為自己留下了如此深厚的政治資本。
他深知軍中有不少將領出自開平王麾下,這些年對東宮也是不遺餘力地支持。
不過他未曾預料到,贏得這些將門之後的認可竟是如此輕鬆。
難怪,後來朱元璋在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會對這些勢力毫不留情地逐一清除。
正當此時,迷蒙細雨編織的簾幕裡,劉遠不顧衣衫漸濕,匆匆而來。
眾人疑惑的目光中,劉遠穩步走入廊簷之下。
“末將參見殿下,參見各位將軍。”
曹震等將領對這突如其來的人不免心生警覺。
察覺到周圍的緊張氛圍,朱允熥連忙解釋道:“劉遠是親軍羽林衛中的小旗官,因我近日每日需離宮至曹國公府學習軍事,故而被調來擔任我的貼身護衛。”
曹震等聽聞此言,神色這才漸漸緩和。
劉遠聞言,一股莫名的暖意悄然湧上心頭。
殿下並未將他視為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