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他再次站到二人麵前時,朱元璋眼前一亮:“真是長大了,連爺爺的衣服都能穿得下了。”
朱允熥麵露赧色:“孫兒身為爺爺的嫡親血脈,這份身體自然與爺爺、父親相像。”
這話,說得入耳三分。
朱元璋暗自感歎,每日麵對那些紛繁複雜的國事奏折,若有這乖孫常伴左右,或許那些煩惱也能減輕幾分。
一旁的太子朱標輕哼一聲:“你倒說說,在宮外都乾了些啥?”
他還記得,這小子剛才信誓旦旦地說是為大明朝覓得了大能人。
朱元璋也露出探究之色:“允熥,今日你給咱找到了何等大能人?”
朱允熥響亮地應了一聲:“爺爺、父親,孫子今日在西城偶遇了大名鼎鼎的方孝孺。”
他滿臉洋溢著孩童般找到寶藏的喜悅,似乎正迫不及待地向家中長者展示自己的寶貝,渴望得到讚賞。
而朱元璋的臉上則掛滿了疑惑。
朱標心領神會,笑眯眯地解惑:“父皇記得嗎?洪武15年時,您曾對兒臣提及,方孝孺是個德才兼備的人物,將來兒臣可以倚重他直至他年邁力衰。”
經朱標這麼一提,朱元璋恍如撥雲見日,一拍朱允熥的肩,喜上眉梢:“原來你小子找的是方孝孺啊。”
那段往事清晰浮現,正如朱標所言,他曾對方孝孺大加讚揚。
彼時,方孝孺不過25歲左右,尚未委以重任。
朱元璋心底裡認定他是個可雕琢的璞玉,未來能成為輔佐朱標治理國家的棟梁。
此刻,得知朱允熥竟然覓得方孝孺,朱元璋疑惑問道:“你是怎麼知道他,又怎麼找著他的呢?”
朱允熥坦誠相告:“孫兒早年間便有幸拜讀過方先生的幾篇大作,常捧卷細品,難以釋手。”
“近日聽說先生來京城探訪朋友,便吩咐劉遠留意打探,巧的是,今天就遇上了先生。”
朱元璋讚許道:“你的眼力不錯,能識得方孝孺這塊好料。但
他尚年輕,今年怕是也就30歲出頭吧?”
言罷,朱元璋的目光轉向身邊的朱標。
朱標略一思索,輕聲回應:“今年剛好34歲。”
朱元璋再次把目光投向朱允熥,追問:“你的意思是,要舉薦他進入朝廷任官?”
在朱元璋心底,其實並不情願此刻就擢升方孝孺這樣一位未經風霜錘煉的英才。
畢竟,揠苗助長的故事眾人皆知,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曆史上的方孝孺,在洪武25年被他人舉薦至朝廷,而朱元璋僅安排他去往漢中傳授學問,其用意深遠。
既是要曆練他的品性,也要等待合適的時機,即朱標登基之後,再委以重任。
然而……
如果孫子對方孝孺青睞有加,或許朝廷之中總能找到一席之地給予安置。
朱元璋的目光緊緊跟隨朱允熥。
一旁的朱標已微蹙眉頭,深知宗室內舉薦賢才雖是好事,卻也難免惹人非議,擔心外界指責這是在培植個人勢力,或有結黨之嫌。
朱允熥緩緩道:“孫兒前些時日在東宮講學失言,而今東宮雖不乏其他教習,但孫兒總感覺缺失了什麼。”
“直至今日,親眼見到方先生,方恍然大悟,東宮講堂所缺的,正是如先生這般滿腹經綸、有治國之才的賢士。”
“因此,孫兒特來懇請皇爺爺,望能請方先生入駐宮廷,重啟大本堂,為我們大明宗室子弟傳道解惑,明確我們作為宗室的使命,修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