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旁,方孝孺輕輕笑出了聲,先行向朱元璋深深鞠了一躬,隨後道:
“微臣認為,皇孫關於中原的見解並無偏差。我們應當超越地理的局限來定義中原,應以中原百姓的角度來認識中原。”
“無論何地,隻要中原子民生根發芽、耕耘居住,那片土地便是吾輩心中的中原。”
見到方孝孺挺身而出為自己辯護,朱允熥點頭微笑。
這位在禮樂儒家思想上,不懈倡導周禮之人,此番言論自然而然地源自“入華夏則華夏之”的深遠哲思。
言之鑿鑿,無懈可擊,讓人無可挑剔。
朱允熥接續話題,朗聲道:“先生所言甚是,學生銘記在心。大明朝能有今日九州版圖,全賴先民們在蠻荒中披荊斬棘。”
“以簡陋之石對抗猛獸,開拓疆土,培育沃壤,方成就了今日的中原盛世。”
言及此,朱允熥眼神一凝,話鋒陡轉,準備引出他真正意圖探討的政治理念。
他沉聲說道:“我漢族大明威震四海,糧倉豐盈,皆因先祖開疆拓土,皇爺爺自淮西崛起,重振中原正統。”
“倘若我們這些後人忘卻了先民對土地的渴望與奮鬥,我們又憑什麼讓後世評價?莫非我們還不如那些拓土開天的先民嗎?”
言至此處,朱允熥語調更低沉:“土地,乃是我大明江山永固的基石。若要大明千秋萬代,就必須如先民那樣,懷揣對土地的無限渴望與重視。”
言罷,朱允熥的目光緩緩轉向自始至終沉默不語的朱元璋。
他心裡明白,這一番話斷不會觸動朱元璋的逆鱗。
對大明子民而言,土地天生就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而對朱元璋來說,這份吸引力更是無比強烈。
試想,若早年朱家在鳳陽中都有土地,今日的大明王朝是否存在或許都是未知數。
果不其然,朱元璋的麵色透出一抹不同尋常,在四周驚詫的目光中,他深歎了口氣,悠悠道。
“想當年,若是咱家能有幾畝良田……”
言罷,朱元璋輕輕搖頭。
轉眼望向朱允熥,他的臉上綻放出一抹笑意:“你之前提過南疆有地一年三熟,可是真的?”
朱允熥鄭重其事地頷了頷首,“回皇爺爺,孫兒未有半句虛言。”
糟糕。
一旁的劉三吾心頭猛地一緊,急忙回頭,目光飛快地掃過身後幾位朝廷重臣。
朱允熥沒有停頓,繼續言道:“我大明立國24載,百姓逐漸安寧,生活富足,糧倉漸滿。”
“但這皆因我大明初立,萬民久經前元壓榨,又逢元末亂世,戰事連綿,人口劇減。我朝推行魚鱗圖冊,均田於民,這才使得人皆有田可耕。”
朱元璋頷首,語氣中帶著幾分狠厲:“前元的滔天惡行,實在可恨。”
本在一旁靜待朱允熥受責的朱允炆,心中幾乎要呼喊出聲。
怎會如此?
畫風突變,皇爺爺竟與朱允熥這般默契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