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輕歎一聲,道:“殿下此番意在試煉微臣,兼有納賢之心。”
朱允熥不露聲色,嘴角一揚,“唔……你倒是頗有自信啊?”
解縉自信滿滿,“微臣五歲誦詩書,七歲揮毫著文,十歲胸藏千言,十二歲遍覽儒家經典,洞悉其中精髓。”
“科舉高中,步入朝堂,今為翰林學士,殿下招募英才,微臣何以不配?”
此言一出,朱允熥一時愕然。
隨即,笑聲朗朗,連連捧腹。
解縉收斂傲氣,迎著朱允熥疑惑的目光站起:“殿下,雖與您交往未深,但您近期之變,臣內心誠感歡欣。”
“我大明皇族,人傑地靈,英豪輩出。殿下心中所圖,臣雖有所揣摩,卻不敢妄言。”
“近日,家父將至京城。臣反複思量,或許是陛下洞察臣性格剛直,故令家父攜臣返鄉,養性修行,反思己過。”
“殿下未曾言明之意,臣恐難以從命。”
此人竟知曉一切。
連朱元璋讓其父進京的深遠意圖,也能窺探一二。
這便是那名垂青史,一代名臣解縉的風采麼?
朱允熥不由正襟端坐,目光深邃地注視著解縉:“縉紳兄,吾之鴻鵠之誌無需多言。但縉紳兄可願隨尊父歸田問學,修身於野?”
解縉這般稀世奇才,性情自是傲骨在身,胸中溝壑皆係國家興亡。
讓這不足30歲的解縉,隨父歸鄉埋頭苦讀,居家養性,顯然違背常理。
而朱元璋為保全這位大明的瑰寶,不僅施展
帝王之權威,更巧妙運用君父之道,布下一盤深棋。
在解縉這樣的讀書人心中,天地君親師,是一條條鐵打的禮教戒律,也是行走世間的不變準則。
天地,那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接下來,自然是皇上至尊,雙親次之。
而此刻,這至高與至親的雙重意誌,合力促他歸鄉,哪怕他才智過人,也隻能無奈接受。
麵對朱允熥的問話,解縉麵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掙紮與無奈。
朱允熥見他左右為難,輕輕一笑:“想來,縉紳兄心裡也是千百個不願意吧。”
解縉苦笑回應:“皇命不可違,親情更是難以拂逆。”
“一切還沒定下之前,都是有轉機的。”
朱允熥語氣堅定,目光炯炯地望著解縉。
他已將殖民的理念引入大明,未來更有數不儘的內政革新,每一項都是牽動國本的大動作。
他需要有人去實踐這些想法。
就算他能預見一切,事事終須有人動手去做。
此時解縉連連歎息,神色黯淡。
他明白皇上召父親來應天城的用意,也清楚讓自己回鄉讀書的背後考量。
一方麵,確是因為他性格剛直,不懂變通。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皇上對他無聲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