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促進愈合、防腐敗,能夠鎮壓風邪才是真正的了不得,是能記上一大功的事。
即便這隻是他們的初步猜想,但每個人的心裡都不免升起一股熱切的期盼。
如果真有這般功效,那麼這事就成了無量功德。
“世上真有如此神奇的東西?”
這時,有人發出了疑問。
大明朝雖不乏戰爭,官兵受傷也非罕見。
可相比之下,風邪侵體卻每日都在發生,稍有疏忽就可能危及生命。
兩相權衡之下,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應景輝神色凝重,沉聲說:“這事,我們還是直接向淮西郡王求證為妥。”
說話間,他抬頭望了望城門外的日頭。
有人提議:“既然如此,我們這就前往東宮吧,就算早到也隻是稍作等待。”
幾位老者二話不說,立刻邁開步子,急匆匆地朝東宮方向趕去。
……
“曹國公真是厲害啊。”
朱允熥悠悠然地踱著步,從皇極殿廣場走向東宮的門廊下,雙手輕輕搭在背後。
劉遠緊跟其後,眼神裡藏著疑惑,“三爺,怎麼突然說起曹國公來了?”
朱允熥嘴角一彎,憶起李景隆曾率數10萬大軍圍住北平,月複一月,硬是沒動武攻城半分。
“曹國公那軍事才能,和年輕一代比起來毫不遜色。要是讓他到邊疆帶兵曆練個幾年,大明朝豈不是又能添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b
r>
朱允熥剛從曹國公府上習得兵法歸來,心中不由自主地感慨起來。
這些時日,與李景隆相處愈久,他對史書上的某些描述就愈發持懷疑態度。
作為李文忠之子,自小研習兵法,戰場指揮若定的李景隆,真如史書記載那樣,隻是個紙上談兵的趙括翻版?
他更願意相信另一種說法,那些世人私下裡的揣摩。
否則,他又憑什麼能成為靖難之役中的首功之臣呢?
畢竟,那時建文帝生死未卜,朱棣總不至於拿這事惡心一個已故之人吧。
劉遠絞儘腦汁想了想,低聲問:“三爺的意思,是打算提議讓皇上把曹國公外放?”
“外放?”
朱允熥猛地回頭,目光閃爍地看著劉遠:“不,絕不能讓曹國公離開京城半步。”
隻有將來有一天,曆史再現,把李景隆緊緊抓在自己的視線之內,這才是最保險的做法。
劉遠一時之間,有點摸不透朱允熥的心思了。
剛還在稱讚曹國公,轉眼卻又說不能讓他離京任職。
這種自相矛盾的話,他實在是猜不透其中的深意。
隻好擺了擺腦袋,安靜地繼續跟在朱允熥身後。
不多時,二人便到了東宮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