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擺了擺手,“咱可不是不明是非的君主,你們的穩重與努力,咱都看在眼裡。要是有功不賞,豈不是顯得咱苛待功臣了嗎?”
“微臣不敢妄求。”
解縉三人再次深深叩首。
這時,朱元璋轉頭瞥了吏部尚書詹徽一眼,隨即指向解縉幾人。
“夏原吉有經世濟民之才,就晉升為浙江清吏司郎中吧。”
原先的夏原吉隻是清吏司主事,屬於事務官之列。
現在提拔為正五品的浙江清吏司郎中,便是獨當一麵,掌管整個浙江地區的賦稅經濟了,這是莫大的恩賜。
緊接著,朱元璋指向一旁的鐵鉉:“鐵鉉晉升為禮部儀製司郎中。”
原本鐵鉉隻是禮部的一個小角色,給事中,雖說有權進言,但實際工作並不多。
如今同樣晉升為正五品的儀製司郎中,負責朝廷禮儀製度的製定與執行。
詹徽在後麵一絲不苟地記錄著,這些官員的升遷降職,皇上一句話就能決定,但之後吏部還得忙著妥善安排和調整。
此時,朱元璋的目光轉向了解縉。
他想起前不久沒把這家夥趕回家,反而因為他老父奉旨進京,他不得不掏腰包,再派了人把人送回老家。
朱元璋沉聲說道:“解縉在翰林院編寫曆史、整理書籍,這對國家來說是大事,等積累夠了功勞,朝廷自然會一並給予封賞。”
解縉三人再次磕頭謝恩。
朱允熥則淡淡地瞥了朱元璋一眼。
現在的解縉已經是五品的翰林侍讀學士,再往上走就是主持整個翰林院的翰林學士,也不過是個正五品的職位。
那裡是個清高尊貴的地方,不是靠官階高低來衡量的。
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讓一個20出頭的青年,真正去掌控翰林院這樣以經學文章為重的機要部門。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朱元璋已經封賞完畢時。
朱元璋卻再次對解縉三人開腔:“國家興盛在於不斷更新,不能固
步自封。你們是朝中的精英,一貫勤勉。特許你們文華殿行走,直接進入宮廷,參與政務討論。”
這話一落,偏殿裡頓時掀起了一陣無聲的波瀾。
文華殿行走,這可是大明朝前所未有的官職。
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
現在解縉他們每天都要進宮處理奏折,直接進宮的許可並不算什麼新鮮事兒。
最關鍵的是皇上最後那句參與政務討論。
要知道,前幾年參知政事還是未被廢除的中書省職位。
洪武13年,大明朝那曾經顯赫一時的中書省終是走入曆史塵埃,其下參知政事一職更早,在洪武9年便已黯然退場。
話說回來,當年的參知政事,那可是響當當的從二品大員,朝堂上僅次於左丞右相。
權高位重,雖在官階上比六部尚書稍遜那麼半分,但實際手中的權力幾乎與他們並駕齊驅,堪稱朝中大佬。
難不成皇上打算讓中書省重現?
詹徽等人心裡不由得打了個問號,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太可能。
畢竟,皇上說的是文華殿行走,這職位眼下還沒個確切品級,緊隨其後才是具體職責的劃定。
說它是官位,倒不如說是一種榮耀的象征,首次公開確認了解縉等三位在朝中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