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轉向劉三吾。
“劉大人對皇上的決定,有什麼異議嗎?”
這些文官,多半又在想,中原的朝廷不該頻繁動武,更不應開戰。
朱元璋的眼神深邃,直直地盯著這位老臣。
劉三吾仿佛沒有察覺到氣氛的微妙變化,接著道:“皇上若要興兵,我們做臣子的自然不敢多嘴。”
“但戰爭關乎國家安危,皇上調動兵馬遠征海外,無論從情感、道理還是禮法製度上講,都應當先與朝臣們商討。糧草軍械的調配,也需要朝廷和都督府協同規劃,方能萬無一失。”
這些文官,還是一如既往。
分明已經掌握了輔佐天子治理國家和百姓的大權,卻還想把手伸進軍事領域,死死攥住不放。
這種控製欲,真是根深蒂固,讓人厭惡。
朱允熥的眼神逐漸沉了下來。
朱元璋則沉聲強調:“咱說過了,這隻是軍隊內部的小事,不必拿到朝堂上討論。”
趙勉見劉三吾似乎要和皇上硬碰硬,連忙插話。
“啟稟皇上,臣等並非認為此事不能行,隻是心中顧慮,皇上欲在倭國……部署軍隊,這在我朝尚無先例。”
“數萬將士遠赴重洋,茲事體大,不管怎樣,都應在朝堂上集思廣益,共謀良策。”
趙勉話音剛落,隨行的幾位禦史紛紛附和,姿態恭敬,言語中透露出無論用兵與否,朝廷的討論不可或缺。
這番話讓朱元璋的眉頭鎖得更緊了。
在他看來,這群人還是過得太舒服了。
國家軍事機密,豈是他們能夠輕易揣測的?
這時,朱允熥站起身。
“倭國囂張至極,南朝的秋吉家族本是其正統,卻遭到北朝新木家的壓迫。新木家族此次竟敢在大明朝堂上胡言亂語,更在平穀皇莊外殘害我大明百姓。”
“那5條無辜的生命,屍骨未寒啊。如今,倭國正統秋吉家願向我
朝稱臣,尊我大明為上國,懇求出兵助其平定內亂。”
“無論是出於情理還是道義,大明都有責任揮師東征,以震我國威,懲治那些宵小逆賊。”
朱允熥話鋒一轉,淡淡掃視著劉三吾等人。
這些人擔憂的並非遠征將士的安危,也不是考慮大明能否在倭國取得勝利,而是被前宋遺留的權欲所困,無時無刻不想把整個朝廷牢牢握在掌心。
一旦軍隊也被他們操控,連大明皇上也要對他們俯首聽命。
他直言不諱:“軍事行動本就需要迅速決斷,戰機稍縱即逝,若一切皆需朝堂冗長辯論,貽誤軍機,你們是否能夠為此負責?”
哼。
隻怕將來某日,敵人已兵臨城下,你們這班人還隻會窩在朝堂上空談該怎樣抵禦。
劉三吾緊緊擰著眉頭
自古以來,戰場上不知有多少將領,就是借著這樣的理由擅自行動,最終導致大軍潰不成軍。
他正色道:“皇上,臣認為即便倭國出現了叛亂,南朝的秋吉家族請求我們出兵援助,朝廷也應正式下發旨意,首先譴責倭國新木氏的反叛行為。”
“這樣,我們的出兵才師出有名。之後,朝廷再考慮調兵遣將,讓都督府協同戶部、兵部,規劃軍需物資的調配。朝堂之上,也該詳細討論征討的具體策略。”
“如此倉促出兵,準備不充分,糧草供應困難,加之倭國遠在海的那一邊,我國軍隊一旦跨海而出,就等於孤軍深入,孤立無援。”
“萬一前線指揮稍有差池,後果可能是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