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和常升交換了一個眼神。
近年來,兩人間的交集越來越少。
自從常家老三進入皇宮,成為禁軍親衛的首領,常家勢力再次抬頭,勢不可擋。
藍玉深知,唯有退讓才能維係整個體係的平衡。
湯醴步入朝堂,執掌中軍都督府大權後,京中軍界無形中又添了一個新的勢力。
對於浙江道的變故,在座眾人無一不知。
攤丁入畝,官紳同製,嚴管商稅。
每一條都與他們息息相關,牽一發而動全身。
兩位國公的眼神交流,底下的人紛紛暗自揣摩其意。
常升最終抵擋不住藍玉眼神,拱手轉身,“一切聽憑皇太孫吩咐,為了大明江山,我等必將不辱使命,傾儘全力。”
往常,軍中一旦有人率先表態,許多事情也就塵埃落定。
但這次,朱允熥卻意味深長地望向一旁藍玉。
藍玉不禁一陣緊張。
幾番深呼吸後,他沉聲答道:“我亦讚同。”
此言一出,眾人內心波動不已。
皇太孫此舉,無疑是在再度強調,軍中涼國公與開國公並非同一夥。
這是皇家意誌的體現,而非個人關係所能左右。
最終,朱允熥緩緩落座,隨之拋出了第二個問題。
“對於浙江道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同製,嚴管商稅政策,各位有何見解?”
廳內一片靜默,無人應聲。
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太孫此刻的詢問,並非真要聽取意見,而是提醒他們,浙江道的舉動,已擺到了所有人的眼前。
在場眾人陷入了一片尷尬與糾結之中。
他們是大明王朝的奠基者,緊隨朱元璋,在開創基業的烽火歲月裡,不顧生死,浴血奮戰。
戰場上,他們的鮮血染紅戰袍,傷痕累累,許多並肩作戰的老戰友沒能親眼見到新朝的曙光。
這些年,朱元璋的手,已悄然送走了不少昔日的袍澤。
而活下來的他們,隻是在鄉間,為家族後代多弄了一點口糧。
然而,就連這份尊榮,也即將被剝奪。
心中自然不甘,可又能怎樣呢?
朝堂之下,無數未被邀請參與今天聚會的軍中虎將,正虎視眈眈,時刻準備取而代之。
不可思議的是,這群平日裡隻知道衝鋒陷陣的大老粗,此刻竟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杯酒釋兵權。
正當此時,朱允熥開了口,“浙江道一事,必定成功。這是國之大計,關乎國家的根基。”
“我大明立國至今25載,記錄著天下的每一寸土地。不當家,不知持家難;治理國家,同樣不易。”
“隨著歲月流轉,人口日益繁盛,每三年一度的科舉,選拔出的讀書人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朱允熥平靜地道出了大明當下的實況,隨即目光掃過眾人,語氣突然變得意味深長。
“眼下,朝廷年年北伐,戰士們凱旋而歸,自然少不得要論功行賞。”
說到此處,他當即收了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