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長被兩個少年攙扶著,緊跟其後,聲音洪亮自信。
“咱們皇莊每年都是最早動手的,彆家剛開始插秧,我們這邊基本都已經完工了。”
邊說,老村長手一指,指向皇莊附近最後一片灌溉田:“現在隻剩這塊地了,今天中午過後,莊裡的小夥子們就能全部搞定。”
朱允熥邊走邊聽老村長滔滔不絕,快到村口時,不經意間眉頭輕輕一皺,視線轉向旁邊幾座土窯。
“去年讓劉遠教的那套法子,現在田裡都用上了嗎?”
說的正是土製化肥的事。
這事還得從去年朱元璋萬壽節那會兒說起,他讓劉遠在皇莊推廣這個方法。
那時,新木康生還因為那些水溶肥搞得滿身濕透。
就算最後被解決掉,也帶著一身難聞的味道告彆了世界。
兩個工部主管已經忍不住土窯散發的刺鼻味道,悄悄捂住了口鼻。
老村長挺起胸膛,自信滿滿地說。
“太孫吩咐的事,莊子裡哪敢怠慢。今年耕地一翻好,我們就給所有田地施了第一遍肥。就等著最後這幾塊地插完秧,明天就能再施一次肥了。”
見老村長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朱允熥滿意地頷了頷首。
“這肥還得多多製作,隔段時間就得給田裡補一次。今年莊子一定要搞個大豐收出來。”
老村長連忙應聲:“那是當然。有太孫這話,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
朱允熥嘴角一揚,“隻要今年能大豐收,我就去向皇爺爺請功,請他老人家再來莊子一趟。”
老村長趕緊彎腰答應,心中暗暗發誓,務必請皇上親眼來看看今年的大豐收景象。
朱允熥揮手向前一指:“走吧,咱們去看看機器用得怎麼樣了,也不知幾家嬸子用起來習不習慣。”
說話間,朱允熥的眼神不經意間掠過身後那兩位始終捂著口鼻的工部主事。
不多時。<
br>
大夥兒踏進莊子,來到一座院子門前。
還沒邁進門檻,耳邊已先飄來連綿不絕的紡織機運作聲。
沒錯,是紡織機的聲音。
就算你從沒碰過這玩意兒,那獨特韻律也足以讓你立刻辨認出來。
眾人緊隨朱允熥的步伐,踏入院內。
隻見幾台與大明市麵上常見的款式截然不同的紡織機,在皇莊婦女們的巧手下飛快轉動,一寸寸細膩的布料隨之誕生。
周圍,幾個工匠或站或蹲,全神貫注地圍著這些新式機器,仔細研究每一處細節,考慮是否有改進的空間。
這時,朱允熥的眼神變得深邃起來。
今年的特科考試雖已啟動,但收網的時機還未成熟。
不過,那些老家夥們絕對想象不到,這次特科,他還藏著另一手棋。
改革科舉的內容與製度。
他的眼神悄然落在特意召見的兩位工部主事身上。
“本宮有意推廣這種新式紡織機,你們可得給我算明白了,以朝廷現有的財力物力,每個月內能造出幾台來?”
準備好承受本宮的怒火吧。
無論答案如何,都得有個說法。
與朱允熥構想中的大明盛世相比,當下的科舉製度難以支撐他那宏大的未來藍圖。
那些守舊、頑固、不願進步的儒學士子,終將成為時代的棄兒。
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但在眼下的大明朝廷裡,仿佛隻要科舉金榜題名,就能手握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