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抬頭望向臉色不太好看的朱權。
這位十七叔年紀和他相仿,英俊不凡,雖年輕,卻已有藩王威儀。
麵對朱權那帶著審視不悅的目光,朱允熥忙堆起笑臉。
“十七叔若駐守大寧,不如去清化一展身手。再說,侄兒何時讓二叔吃虧?二叔如今在京城負責六道田稅改革,皇上器重。”
“十七叔若去大寧,上有四叔,如何施展才華、建功立業?而在交趾道,十七叔您的才能將得以充分發揮,獨樹一幟。”
朱權冷笑著:“看來,我必須接受你的好意了?”
“哪裡哪裡……”
朱允熥尷尬地笑著,連連擺手。
朱權不悅地哼了幾聲,猛地拍在城牆上。
“京城的功臣武將們,誰沒在交趾道置辦田產。現在大將軍正在征戰四方,你讓我去當交趾都督,明顯是讓我盯住這些武將。”
朱允熥心中暗笑。
自去年大羅城大捷以來,已過數月,現在已是洪武27年。
這幾個月,交趾道幾乎全境都被控製。
交趾道的平鎮招撫使陳瓊忙活了大半年,將明朝新占土地上的舊貴族士紳的財產全部沒收。
清化府知府兼交趾道布政司左布政使石偉毅,則推進分田給民,安頓百姓,繁榮商貿運輸等工作。
大羅城一役後,朝廷對南征大軍後續安排出人意料。
設立交趾道本在意料之中,但洪武25年的狀元郎石偉毅,竟然同時兼任交趾道布政使,實在是令人意外。
這位年輕狀元剛一登科就被授予翰林學士,又封為清化府知府,短短一年間又添上了布政使的兼職。
顯然,用不了多久,這個兼職二字就會從他的頭銜中消失。
大明朝最年少有為的布政使,一登場便在朝堂掀起了微妙的波瀾。
而清化大都督職位的設立,無異於一顆驚雷,震撼人心。
寧王朱權儘管親王的頭銜尚未更替,可他已正式執掌清化大都督之職。
眾人皆知,親王的冊封也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至於開國公常升,因私下分配戰利品並在大羅城皇宮過夜的事,遭到了朝廷一番不痛不癢的警告。
常升失去了在交趾道的行政管理權,僅保留軍事指揮權,
征伐交趾的赫赫戰功,功過相抵,他依舊以征南大將軍的身份,為大明征戰。
文官方麵由石偉毅領頭,武將則以常升為尊。
清化大都督朱權,巧妙平衡著交趾道的文武格局。
這一切,都是朱允熥在返京前夕的上層布局。
利用朱權來製約那些已遷徙至交趾道的明朝功臣貴族,正是這盤棋的關鍵所在。
聽到朱權點破其中深意,朱允熥笑了。
“十七叔去年作為前鋒營大將,每戰必身先士卒,這份英勇,軍中的勳貴將領們有目共睹。有十七叔坐鎮,交趾道的百姓定能過得更舒心些。”
朱權鼻中輕哼,剛要開口,卻見城牆下迎來一群人。
清化府知府石偉毅,帶領著交趾道各司官員款步而來。
看著這一張張年輕的臉龐,縱然在清化城中日日相見。
但每次相遇,朱權都不禁心生感慨。
真是年輕人啊。
這群人裡頭,歲數最大的要數陳瓊了。
他昨天才風塵仆仆地從升龍府趕回來。
升龍府剛被常升奪回來沒多久,黎季犁戰死沙場,陳暊那些原本安南陳朝的皇親國戚們,一個個都不知所蹤了。
陳瓊此行是為了協助平定升龍府,說白了,就是去收拾爛攤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