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上下一致,倭國必須滅了(2 / 2)

“依臣看,眼下朝廷正推進新政,開國公在南方統領大軍南征,戰事日日吃緊。北方九邊防線,敵我頻繁交鋒。黃河大興土木,水師新造船隻,公路鋪展延伸。”

“國之大事紛至遝來,凡是涉及軍事國策,都需全麵考量,首要穩住大明根基。倭人包藏禍心,這等逆賊不宜久存。”

“朝廷手握正義之旗,世人皆曉,錯在倭國,非大明之過。大明依循正義伐倭國,蒼天可鑒。但征討倭國,需動用上萬兵馬,糧草物資不計其數,遠渡重洋。”

“兵行千裡,將在外,君令有所不達。一旦有失,朝廷如何自處,新政又將何去何從?依臣之見,當前首要,當是昭告天下,揭露倭人狼子野心。”

“接著由朝廷各部門抽調精乾,專司鎮倭事宜,待兵馬集結,糧草備齊。我大明以萬全之姿,碾壓倭人,全力以赴,務求一戰功成。”

任亨泰的見解與徐輝祖不謀而合,都認為大明必須對倭國采取行動。

而作為內閣首輔,任亨泰思慮更為周全,彰顯其駕馭朝政的卓越能力。

朱允熥淡笑:“來人,屋內太悶,去請小石閣老起身,再搬些椅子來,今日就在這兒開閣議。”

內閣官員手腳甚是敏捷,未待宮中小廝動手,已搶先入內喚醒石偉毅,並搬出足夠的坐具。

眾人落座後,解縉率先發言:“想攻略倭國,還是得先了解曹國公那方的最新動態,以便朝廷能妥善部署。”

一聽解縉提到李景隆,旁邊的任亨泰臉色就微微一沉。

如今大明要出征討伐倭人,來回思量,那東征大將軍似乎非李景隆莫屬。

不到倭人被徹底平息,他那位置怕是堅如磐石了。

更何況,在朝廷裡,李景隆根基深厚,支持者眾多。

正值恢複軍功爵位製度,滿朝文武哪個不是摩拳擦掌,就盼著立下赫赫軍功,好換得封侯拜相的機會。

石偉毅搓了搓臉頰:“想必曹國公那邊不久便會有捷報傳來。眼下,咱們是不是可以先敲定糧草兵馬的事宜?”

徐輝祖接過了話茬:“兵馬調動,大都督府隨時待命,35000兵馬,朝廷不出一個月就能整裝待發。”

“至於大軍所需的糧餉,戶部、兵部連同杭州府、淮安府,最多1個月也能籌備齊全。”

解縉應聲而答,隨後目光轉向任亨泰征詢意見。

任亨泰頷首:“糧餉調度之事,由戶部督辦,從淮安府走水路,利用海軍船隻直送鎮倭前線。”

隨後,眾人細致討論了兵馬調動的具體方案。

哪些衛所部隊需要參與,糧草武器如何調配分發,開戰後何時再次補給送往倭國。

幾位翰林學士手執紙筆,忙不迭地記錄著內閣大臣們的討論要點。

直至屋外日頭正烈,熱得幾人額頭上滲出汗珠,閣議這才告一段落。

朱允熥雙手扶膝站起:“大明本無意刀兵相見,真心期望能與四海鄰邦共築太平盛世。”

朱高熾移了移凳子,暗暗撇嘴,挪到後麵石階上。

朱允熥麵容凝重:“各國若想共謀安寧,大明願意全力相幫。可眼下,有個彈丸小國,心懷叵測,竟是對中原大地生出了非分之想,實在是膽大包天。”

“侵犯我海軍艦隊,盜取我國財寶。暗中勾結,企圖扼殺我們為保倭國平安而駐紮的鎮倭雄師。他倭人不仁不義,大明若以德服人不成,便隻能以強力鎮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