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敵四萬五千,與擊潰四萬五千敵兵,兩者相差何止雲泥。
隻這一句,意味著四萬五千餘倭人魂斷戰場。
這可是趕儘殺絕的手段。
眾人瞬間恍然大悟。
眾多文官目光齊刷刷轉向了安然端坐的朱允熥。
殺戮過重。
朱允熥卻保持著靜默。
柴昊強接著說;“打敗敵軍後,我方四處搜尋殘敵,抓了18000倭人,大將軍一聲令下,這些人就被送去石見銀礦跟金銀島,幫朝廷挖礦去了。”
“京都那邊,咱們有將近萬人馬隊,水軍戰船對著城牆一頓猛轟。裡應外合,攻破了城門。雖然咱們本意是救人,可炮火之下,京都城裡秋吉家人跟倭國天皇都遭了殃,王宮也燒成一片廢墟。”
“打仗結束後,咱們按令安撫京都百姓,結果營地裡兄弟們多次被倭人偷襲,弄得城裡人心惶惶,開始鬨起來。沒辦法,為了自保,我們隻好動手。”
“用了整整5天才把京都亂子擺平。後來清點人數,因為那些倭人搗亂,連累了好多老百姓,活下來的不足8000人。京都將領們把這情況報告給了中軍。”
“中軍為了不讓幸存者睹物思情,把他們暫時安置在城外碼頭上。還派人報到京師,請求皇上批準,把這些百姓遷移到瓊州府的鐵礦那邊安家落戶。”
任亨泰沉默了很久。
他真想不通,這種說辭到底是東征軍裡哪個高人想出來的。
滿嘴的仁義道德,為了倭國民眾好。
京都,那可是倭國南朝秋吉家的主城區,打完仗就剩下不到8000人了。
任亨泰已經不願去算,那幾天裡頭到底有多少人沒了。
說倭人鬨事,還扯上了老百姓。
這估計是不知道粉飾了多少遍的說法了。
如此大明,跟他記憶裡的那個大明,好像有點不同。
“不錯。曹國公菩薩心腸,真是咱們學習的榜樣。”
景川侯曹震猛地一拍大腿,高聲喊道。
這話一出,任亨泰臉上更是陰鬱了幾分。
仁,是儒家核心思想。
幾千年來,中原以仁為核心,逐步建立起一個較為公正的社會體製。
出兵必有其正當理由,秉持大義而征討。
這是國家對戰事的基本定調。
哪怕是強如白起,立下不朽戰功,也因大量坑殺而背負了殺神之名。
這可不是什麼光彩稱號。
內閣內,隨便哪個官員用腳趾頭想想都明白。
那日京都內,根本就沒明軍援救秋吉家族跟倭國天皇,更沒有挾持平民作亂的倭人,也沒聽說有為穩定民心提議遷徙的奏章。
東征大軍硬是將整個京都殺剩下不到8000的歸順百姓。
之後,還把這些僥幸活下來的人,遠送到萬裡之外的瓊州挖礦。
然而……
大明軍中那些粗獷漢子,何時竟也學會滿口仁義,上報朝廷的說辭,竟是滴水不漏。
景川侯曹震那句“曹國公菩薩心腸”,在文官們腦海中反複回響。
要是屠戮一座大城,隻剩8000人都能算是菩薩心腸。
那麼在座各位,個個都可稱得上是當代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