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公與曹國公的王號,經過朝廷商議上報給皇上,著實不必太過複雜。
開國公父親常遇春,生前官位顯赫,擔任過中書平章軍國重事,還是太子少保,被封為鄂國公。
可惜洪武2年,常遇春在軍中突然去世。
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朝廷追加了一係列榮譽頭銜。
還追封為開平王,賜予忠武諡號,並允太廟祭祀。
開平忠武王,就是常遇春的王爵尊稱。
大明王朝的一字親王,曆來隻授予皇室成員,異姓最多能獲得二字郡王的封號,
這已經是常升、李景隆這樣的外姓功臣能夠達到的最高榮譽。
如果常升因為立功而晉升,沿用開平作為郡王封號,那自然沒人能挑出毛病。
至於曹國公情況也很類似。
洪武年間,他父親李文忠因軍功受封曹國公。
後來,李文忠擔任過大都督府的大都督,還兼管國子監。
洪武17年,李文忠去世後,朝廷追封他為岐陽王,諡號武靖,讓他在太廟中享受祭拜,並將畫像掛在功臣廟中,位列第三,還特許安葬於鐘山。
李景隆眼下的曹國公爵位,就是繼承自他父親的。
他跟常升的情形相近,要按功勞晉升郡王,封為岐陽郡王最為恰當。
關於這次東征大軍勝利所帶來的各種議題,至此也討論得七七八八。
朱允熥正欲離開文淵閣。
這時,朱高熾清了清嗓子,目光平靜地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恍然一怔,隨即穩住腳步,“還有一事,也需內閣火速商議,擬好規製呈給皇上審批。”
任亨泰顯得有些意興闌珊,雙手交疊在胸前,低沉回應:“太孫請講。”
朱允熥淡笑:“其實不算什麼大事,就是本宮覺得倭國道有些小,可孤懸海外,朝廷設置行政區域不宜過大。望內閣即刻討論,倭國應該劃分幾道,並趁著東征、南征士兵的功績評定,一並上報。”
即便把倭國道全境算上,在大明現有的十五道裡,也算不上幅員遼闊。
不過,消滅倭人並非朱允熥的最終目標。
他真正的意圖,是徹底肢解這片東海之外的島嶼,從根本上使其消失。
倭國道再廣闊,能比得過陝西?能賽過湖廣?
皇太孫心思,亨泰心知肚明。
他並無太多異議,隻答道:“微臣遵旨,今日便會著手處理這兩件事。”
朱允熥頷了頷首:“有你在內閣,不隻是本宮,皇上和太子也都十分安心。”
言畢,朱允熥不再停留,自顧自地離場。
“臣等恭送太孫。”
文武百官齊刷刷拱手鞠躬,口中齊呼恭送。
良久之後,率先挺直腰板的是任亨泰。
他歎了口氣,“各位,太孫今日吩咐的事情,還需大家抓緊督辦落實。”
言罷,任亨泰拂了拂衣袖,轉身步入廳內。
今兒個,張襄算是徹底栽了跟頭,心裡一慌,哪還管周遭多少雙眼睛盯著,一個箭步就竄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