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灑落在寬闊的官道之上,一輛裝飾精美的馬車緩緩啟動,漸行漸遠。盛長政與盛墨蘭並肩而立,目光緊緊追隨著那輛漸漸消失於視線儘頭的馬車,直到它徹底融入遠方的景色之中。
待馬車完全不見蹤影之後,兩人不約而同地收回目光,彼此對視了一眼。此時的盛墨蘭秀眉微蹙,朱唇輕啟道:“我究竟做錯了何事?母後竟然嫌棄我整日無所事事,真是冤枉!我近來可是忙碌得很呢。”她一邊說著,一邊輕輕地跺了跺腳,似是心中頗為不滿。
站在一旁的盛長政聞言,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不自在之色。他張了張嘴,似乎想要解釋些什麼,但話到嘴邊卻又不知該如何說起。沉默片刻後,他隻得故作鎮定地開口說道:“你在此處磨蹭作甚?還不快去籌備糧草的調度事宜!莫要耽擱了正事。”
盛墨蘭聽了這話,心中本欲反駁幾句,但當她環顧四周看到眾多過往行人投來的好奇目光時,瞬間意識到此刻身處公共場合,切不可因一時衝動而有損自己的良好形象。於是,她硬生生將已到嘴邊的話語咽了回去,隻是狠狠地瞪了盛長政一眼,便轉身急匆匆地朝著糧草調度之處快步走去。
盛長政腳步匆匆地趕回禦書房,他的麵色凝重,心中牽掛著邊疆的局勢。一進入書房,他便徑直走向書桌,目光落在了暗衛剛剛送來的那疊厚厚的情報之上。這些情報詳細記載了邊疆地區的最新動態,而他最為關注的便是有關戰爭的消息。
盛長政仔細翻閱著每一頁紙,當他看到在狄青的積極乾預之下,目前邊疆尚未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時,心中稍稍鬆了一口氣。然而,他很快又注意到報告中提到仍有一小部分遼軍在不斷進行襲擾和強攻,這讓他的眉頭再次緊皺起來。
沉思片刻之後,盛長政抬起頭來,對著恭敬站在一旁的暗衛嚴肅地吩咐道:“繼續深入探查,務必搞清楚遼軍的真實意圖和動向!另外,將所有收集到的情報精心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報告,火速送往楚王那裡,不得有誤!”暗衛連忙躬身應道:“是!屬下遵命!”隨後便迅速轉身離去,執行任務去了。
此時,遠在邊疆城池的狄青同樣憂心忡忡。他凝視著城外遼軍的營帳,腦海中不斷回想著近日來與遼軍交鋒的種種細節。儘管當前隻是小股遼軍在騷擾,但他敏銳地察覺到了對方行為中的異常之處。這種異樣的感覺如同陰影一般籠罩在心頭,令他始終難以安心。
狄青身旁的軍師亦是一臉憂慮之色,他忍不住對狄青說道:“將軍,不知為何,我總覺得眼下的局麵有些不對勁,可就是苦思冥想也找不出問題究竟出在哪裡。”狄青微微點頭,表示認同軍師的看法,他沉聲道:“本將軍也有同感,遼軍此番行動著實令人費解,他們似乎隱藏著什麼重要的圖謀,隻是我們暫時還未能識破罷了。”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擔憂和疑惑。
狄青儘管對遼軍的真實意圖尚不明晰,但他深知局勢嚴峻,不敢有絲毫懈怠。於是果斷地下令軍中將士們加倍加強巡邏力度,務必確保邊境的安全無虞。與此同時,他還迅速組織力量,有條不紊地安排靠近邊疆地區的百姓有序撤離,以避免無辜民眾遭受戰火的波及。
然而,就在此時,汴京城內卻不知從何處傳出一則謠言,聲稱此次遼軍之所以大舉入侵,乃是因為盛長政即位不正,且公然違背了尊重士大夫的條約,從而招致上天降下責罰。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則謠言一經傳播開來,便立刻遭到了汴京城百姓的唾棄與鄙夷。原因無他,隻因城中眾人心裡都跟明鏡兒似的——每年到了這個時節,遼軍都會如往常一般侵犯邊疆地帶。隻不過,此番收到遼軍進犯邊疆的消息之後,情況似乎略有不同罷了。
回想以往,每當麵臨遼軍的威脅時,大宋的皇帝以及那些朝中官員往往采取妥協退讓之策,不惜耗費大量的金銀財寶以及眾多美女,隻為換取大遼軍隊的主動撤離。但今時今日,大秦的聖上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強硬姿態,堅決主張予以回擊、力戰到底!其實,對於汴京城裡的普通百姓而言,無論是過去那種委曲求全的方式,亦或是如今這種毅然決然的戰鬥決心,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彆。從前,雖說可以暫時避免戰爭爆發,但自家的女兒仍難逃被送去和親的命運;而今,雖然男人們需要奔赴沙場浴血奮戰,甚至可能會命喪黃泉,但至少這樣一來,他們的子子孫孫便能得以安穩度日,不再受外邦侵擾之苦。
狄青這邊加緊防範,可遼軍的騷擾越發頻繁。狄青決定主動出擊,挑選精銳士兵夜襲遼營。夜晚,士兵們悄悄摸到遼軍營帳附近,正準備發動攻擊,卻發現營帳看似正常實則暗藏玄機。原來這是遼軍設下的陷阱,就等著宋軍來襲。狄青發覺不對,急忙下令撤退,但還是損失了一些兵力。
汴京城內,盛長政得知狄青遇挫的消息,心急如焚。他明白必須給狄青更多支援,可朝廷中不少大臣聽聞狄青失利,開始反對再戰,主張議和。盛長政怒拍龍椅,嗬斥眾臣。他表示決不會再走老路,一定要堅定支持狄青。
盛長楓也在這個時候馬不停蹄地趕到了邊疆,狄青與盛長楓會麵後,猶如久彆重逢的老友一般,相互交流著彼此的情報。尤其是狄青在得知盛長政有意和大遼決一死戰的時候,整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就像那決堤的洪水一般,因為以前他們這些人不是沒有提過,但是大宋的皇上卻如那頑固不化的磐石,堅決不允許。這次終於可以率先出兵了,狄青的內心猶如波瀾壯闊的大海一般,激動不已。
盛長楓和狄青率領著大宋的英勇士兵們,如離弦之箭一般分成兩路,朝著遼國那氣勢洶洶的軍隊疾馳而去。其中,盛長楓所統領的這支隊伍肩負著一項至關重要且充滿危險的任務——繞到敵軍後方實施包抄。由於需要避開大遼士兵敏銳的偵察,他們一路上不得不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就在盛長楓率軍艱難前行之際,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他們竟然在遼軍大營的後側遭遇了一群身份特殊的敵人——遼軍大王的親衛!這些親衛個個身經百戰、裝備精良,一看便知是大遼軍隊中的精銳力量。而他們的出現也意味著這裡已經接近大遼的核心地帶。
麵對如此棘手的局麵,盛長楓並沒有絲毫退縮之意。他迅速冷靜下來,仔細觀察並估算了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儘管從表麵看來,己方的人數遠遠少於對方,但盛長楓那顆年輕而勇敢的心卻沒有被恐懼所吞噬。相反,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豪情壯誌在他心中油然而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盛長楓毅然決定憑借自己手下這為數不多的將士,向遼軍的核心發起一場驚心動魄的突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