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開始上課,其實對於並行計算,孫彧又有一些想法,集中與分布可謂計算機發展史上一對互相轉化的矛盾,每一個分布式的節點,隨著規模增加,必然會出現集中的傾向,而每一個集中的中心,隨著網絡或者互聯技術的發展,又會變得分布起來。
當然現在計算機互聯技術還不是那麼發達,不論是帶寬還是傳輸率都不是那麼的令人滿意,或者說並不能滿足分布計算應該有的指標,所以,在單機甚至指令級上試圖實現或者說研究並行計算,很有些螺螄殼裡做道場的意思,孫彧覺得這並沒有什麼前途,沒有超算那麼就集群,然後是分片,ap\/reduce,這些才是並行處理大數據的正確途徑。
或者,換句話說,孫彧覺得在cpU級也是可以使用一個調度係統的,畢竟每一條機器指令,到了cpU執行的層麵,還是可以細分的,一細分,就有了調度的餘地。
至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導論,大體上又是把數字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和計算機體係結構綜合起來複習了一遍,當然,並行計算也得講講這些內容,真是萬變不離其宗。
不過,孫彧的想法卻又變成了可以把操作係統寫到芯片上,實現一個內核級的指令與數據分離的架構,這樣可以簡化應用程序的開發難度。
當然這也可以算是一種哈佛架構,隻不過隻是對於操作係統來說的,而對於應用程序,卻還是馮諾伊曼結構的,或者說,應用程序並不需要考慮cpU和操作係統用的什麼架構,編譯程序也不需要。
有自己的東西,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孫彧浮想翩翩的開著小差。
然後是神經網絡和模式識彆,說到底模式識彆就是兩大任務,一則擬合,一則分類,而神經網絡也是可以用來解決這兩類問題的,隻不過這個時候用神經網絡並不比其他方式更有優勢,如果不是更加劣勢的話,所以,神經網絡至少在這個時候還是頗有些聲名狼藉的,畢竟人們曾經對神經網絡抱有那麼大的希望,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是不管怎麼說,神經網絡仍然是死而不僵敗而不倒,於是係裡繼續開著這門課,隻不過老師講課也算是乏善可陳,介紹了一些基本概念之後,主要也還是講講在模式識彆上的應用,於是模式識彆課就不講神經網絡的內容了。
所以,雖然梯度反向傳播提出有些年頭了,但是似乎並沒有人真正應用到神經網絡的自學習當中,原因當然挺簡單的,沒有足夠規模的節點,神經網絡隻會是一個玩具,但是一直以來計算機硬件發展並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神經網絡模型,至於超算......隻能說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者說,能夠使用以及需要使用超算的人,並不會去考慮神經網絡的問題。
至於計算複雜性,從課本內容上看其實是兩個部分,一個是可計算性,或者說要解決一個停機問題,另一個才是課程的名稱,計算複雜性。這門課的研究工具是自動機,或者說universalae,這是一門到了研究生還要開的課,於是係裡就合並了課程,讓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上,而且考試還會一起考。
當然,考試不會很難就是,寫幾個自動機而已,李森說道,他研究生初試成績已經出來,上線了,他報的還是李老師,於是就更加的有事沒事就跑上來找孫彧聊天吹水,他一說到到時候讀了研究生還要再上一遍這個課,也很是好笑。
但是一提到編譯原理,李森臉色便嚴肅起來,但是又多少帶著幾分幸災樂禍,其實他到了研究生還有一門相關的課程,叫做程序驗證,比編譯原理更為抽象一些,於是係裡就沒有把兩門課合到一起上,不然又要吐一回,李森說道。
“當年我們的師兄就是這麼嚇我們的,你們到時候也可以去嚇嚇你們後麵的師弟。”李森哈哈笑著。
而軟件工程,看課本內容倒是博大精深,但是真正上了課,大家也才知道這不過是一門吹水的課程,國內軟件現在都是一些個人作品或者小作坊出品的大環境之下,課上又能說些什麼呢?至於開源,唔,那更是混亂不堪,完全違背了軟件工程原則的開發模式。
所以,老師在上麵念書,同學們在底下各行其是,孫彧覺得自己肯定會逃這門課的,隻不過剛開學得先看看情況。
通信原理上課的老師當然是電子係的,不過似乎不知道計算機係有學生在他們電子係的一個老師的實驗室乾活,不過遲早也會認識的,孫彧隻是希望這個老師不是黃老師或者周教授的對頭。
係裡麵開了一次全體學生大會,班長通知的時候特彆交代這個會比較重要,涉及到計算機係將來的發展,希望大家都去參加一下。
會議的主要精神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風終於從大洋彼岸吹過來了,所以學校大概要集中力量辦大事,打算重新調整學校的院係結構,包括考慮讓電子係和計算機係組成一個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當然,這隻是一個初步構想,並且還在征求意見當中,不過,在一個大學裡邊,一個校長想做什麼的話,其實基本上是不會有誰能阻攔得了的。
對此大部分人並不怎麼在意,反正不管在哪裡,計算機係就是計算機係,並不需要靠誰去養,隻要放開,自己就能養活自己。
不過對於孫彧和楊巋來說,就有些不一樣了,畢竟他們作為計算機係的學生,參加的是電子係的項目,總是有些彆扭的,將來合並到一個學院之後,那才叫做名正言順。
而對於李教授,楊教授,周教授,以及黃老師他們來說,那意義就更加不一樣了,之前籌劃的課題項目,將來就是學院的內部項目,能少扯許多皮。
所以,兩個係的大多數老師都還是很讚成成立這麼一個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當然,這項工作也不是說辦就能辦好,沒有個一年半載怕是也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