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人心不可違(1 / 2)

3天後,同盟軍就收到了印國官方遞過來的“橄欖枝”。

對於是否要接受招安和談,阿成內心已經有了決斷。

不過,如今同盟軍已經是一個不小的軍事集團。

雖說阿成依然可以在集團內一言決定所有大事,但他也要充分考慮到手下的感受。

哪怕是讓手下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也需要召集主要手下開會談論一下,統一一下思想。

於是,幾個主要手下被召集回來開會。

“事情就是這麼一個事,大家都議議吧!”阿成將召集他們回來的目的說了出來。

眾人還在消化這個消息,一時間倒是沒人出聲。

在他們看來,哪怕同盟軍取得了不少勝仗,但印國對他們來說依然是龐然大物。

對方居然在這個時候選擇招安,確實有些令人驚訝!

情報科科長郭祿達介紹道:“印國官方選擇招安我們,並非是因為他們打不過我們,而是我們層出不窮的遊擊戰令整個東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幾乎停滯,他們覺得繼續打下去不劃算,這才選擇招安我們。”

“而且,招安不可能是沒有條件的。例如:接受國家的管轄、交出重武器、減少部隊的規模、異地駐防等。”

用屁股想也知道,印國不可能留下他們這麼多武裝繼續在原地發展。

要麼縮減軍隊規模,要麼異地駐防。

繼續留在原地那是養虎為患,人家還沒那麼傻。

郭祿達發言完後,屋內一時有些冷場。

2團團長張海林看了一眼其他人,說道:“既然你們不說,我先說一下我的意見。經過3個月的連續戰鬥,我們自己的人員傷亡也比較大,彆看我們的兵力規模變大了,但是部隊裡超過一半都是新兵蛋子,部隊戰鬥力下滑非常的嚴重。”

“是否要接受招安,這個要看談判的結果,如果條件有利,我認為咱們可以適當考慮;如果條件很苛刻,我們也可以借著和談的名義練兵備戰。”

這段時間的戰鬥,同盟軍的傷亡人數也超過了800人。

這800多人裡麵,陣亡人數超過了百分之65。

因為一直沒有穩定的後方和完善的醫療條件,導致同盟軍重傷員的死亡率極高。

很多本可以治愈的傷員,最後卻因為術後感染或者得不到較好的照顧而死。

不得不說,這個結果很讓人惋惜。

張海林的意見,更多還是借著和談的名義休整部隊。

招安的條件合適,他也不反對。

三團長楊棉隆介紹道:“我說一下我們3團的情況吧,我們團有一半以上的士兵來自本地的華人,他們跟本地土著仇深似海,我擔心我們如果接受招安的話,會傷了這部分士兵的心。”

大部分華人的心,肯定是向著同盟軍的。

但他們要麼拖家帶口,要麼小有積蓄,不可能冒著生命危險來投靠同盟軍打仗。

也隻有那些跟本地土著仇深似海的人,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加入同盟軍。

戰爭,是要死人的。

特彆是,同盟軍以如此弱小的實力挑戰一個主權國家。

1團團長張祖輝問道:“咱們同盟軍除了特戰營稍微好一點,其他三個主力團,哪個團不是有超過一半的士兵是從本地人中補充的?”

“我印象很深刻一個例子:我們團有一名戰士是爪哇島那邊的,他變賣了所有家當才湊夠坐走私船的費用,船老大知道他是來投靠我們的,不僅免了他船費,還冒著被海警船發現的危險讓他在最近的地方上岸。”

“到了駐地後,這名戰士更是把身上所有的現金都捐給了部隊。我當時很震驚,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說‘狗八’年那會,他才10歲大,親眼目睹所有親人都死在了那場人禍中,他是靠著到處流浪撿垃圾長大的,他活著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為家人報仇。”

抬頭看了阿成一眼,張祖輝小心翼翼道:“我囉裡囉嗦一大堆,想表達的意思就一個:咱們提建議的時候,不能寒了這些士兵的心。”

張祖輝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確:拒絕招安。

他清楚阿成的想法,不好明著反對,不惜繞了一個大圈子來說。

其實,像張祖輝剛才介紹的那個士兵並非個例,軍中還有很多。

經過一連串的勝利,同盟軍已經成為東南亞華人心中的一麵旗幟,一種抗爭不公、反抗淩辱的精神。

如果輕易就接受招安,這股精氣神也就泄了。

等張祖輝發言完後,屋內的氣氛有些壓抑。

說實話,他們這些軍事主管寧願戰死,也不願意去傷基層士兵的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