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國官方派駐東北行政區的官員已經全部監視起來,電信局、廣播電台進行了信息管控,3個兵工廠初步完成擴招工人的培訓,正式實行三班倒開足馬力生產,其他與戰爭相關的工廠也納入戰時體製進行統一調度生產......”
“政府直轄的9個戰備倉庫和24個民用物資倉庫已經完成物資清點,並由軍方派出的內衛部隊駐守,各類藥品和與軍事相關的物資給進不給出,大宗糧食交易需要政府審批......”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東北行政區治下4縣的百姓已經達到了127.5萬人。
其中,華人104.3萬人,非華裔23.2萬人。
3年時間增加如此多的人口,自然不可能靠自然繁衍,基本上都是從印國其他省和北邊的大馬吸引過來的。
隻要是華人,行政區政府都是來者不拒。
那些偷渡過來的黑戶,政府不僅幫解決身份問題,還積極幫他們把家人接過來落戶。
分配住處不說,還幫解決全家人的工作,小孩也能免費上小學。
因為東北行政區經濟繁榮,還吸引了不少本地土著過來打工。
東北行政區政府自然不可能什麼人都要,那些偷奸耍滑、好吃懶做的土著人,抓到一次就直接遣返。
能留下來的,都是聽話且願意乾活的人。
同盟軍要建立的是一個華人當家做主的國家,而非滅絕這些本地土著。
隻要願意為同盟
軍效力,阿成也會給他們一條活路。
阿成朝郭祿達交代道:“情報部門要監視好這些非華裔群體,有什麼風吹草動立刻抓人,寧可抓錯也不能放過。”
不用想也知道,印國情報部門肯定往東北行政區派了很多探子過來。
有華人,還有本地土著。
情報部門發現了一些人,但肯定還有沒浮出水麵的探子。
真打起來,前線是戰場,後方也是戰場。
郭祿達自信道:“請司令放心,內部有什麼風吹草地,都逃不過我們情報處的眼睛和耳朵!”
在內部,他們情報處也發展了很多平民線人。
不要要求他們多出色,時刻盯緊單位和鄰裡間的動向還是沒問題的。
除了人口,農業和工業方麵的建設成果也非常顯著。
進過這些年的大規模開荒,東北行政區治下4縣擁有各種耕地達到了462.8萬畝。
部分地區,甚至實現了機械化農業種植。
這裡靠近赤道,水稻一年3熟。
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自足,還能少量用於出口。
年捕撈各種魚類17.8萬噸,年出欄各種家禽家畜肉類、蛋類、奶製品1.15萬噸......
工業方麵,各種生活物資能夠滿足自產自銷。
擁有3座兵工廠,已經實現手槍、步槍、輕機槍、迫擊炮等武器彈藥的量產,基本能滿足同盟軍現有武裝人員的戰鬥所需。
同時,擁有煉鐵、煉油、化工、發電、機械製造等各類工廠21
家。
囤積鐵礦石472.6萬噸,囤積成品油63.48萬噸,囤積原油162.71萬噸......
能在幾年的時間內取得這麼大的工業成果,跟阿成夫婦不計代價投入資金扶持是分不開的。
這也是為什麼,印國官方已經無法容忍同盟軍繼續發展的原因。
政府部門彙報完,張海林代表軍方開始介紹軍事方麵的準備。
明麵上,同盟軍登記在印國防部的兵員隻有一個野戰旅7000人和一個1500人的工兵團。
但預備役部隊就多了,足足編練出了3.4萬人。
而且,同盟軍的預備役部隊跟其他國家預備役性質完全不一樣。
同盟軍這些預備役部隊,一年至少有8個月在進行軍事訓練。
訓練科目,涵蓋了同盟軍現有的所有武器裝備。
從訓練強度和時長來說,他們不比印國的現役部隊差,完全就是掛著預備役名頭的現役部隊。
至於剩下的那4個月,他們主要是作為補充勞動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初級軍工生產、農業種植等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