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又見猞猁(1 / 2)

牛頭嶺在牛頭山下,嶺中有一塊石碑,是當年中日聯合科考隊在1979年發掘完日軍營地遺址之後立的。

當初立這個石碑,並不是為了紀念什麼,隻是指出有這樣一個地方。

這裡已經是整個大白山山脈的最深處了,六月份的大白山風景如畫,溫度適宜,景色非常美麗。

牛頭山狀如牛頭,似有雙角,正對著西方,顯得極為壯觀。

而日軍的營地,就在牛頭山背後一塊低處,靠近牛脖子的地方。

這裡已經沒有什麼東西,經過幾年的時間,當初挖掘的遺址已經重新被植被蓋住,地形地貌也發生了很多自然的變化。

探險隊的幾人來到這裡之後,已經到了中午,趕去下一個地點顯然已經來不及了。

王大山跟石塚商量,不如就在此地休息一晚,明天再趕去東邊五公裡的地方。

在這裡休整一下午加一晚,大家好養精蓄銳。

這兩天多走下來,大家也確實太累了,石塚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其實王大山建議他們留下來,是有其他的目的。他想去找一找祖宗留下來的那個參窩子。

羊皮地圖上顯示,那個參窩子就在牛頭山東北方向一個叫做蛤蟆坡的地方。

老祖宗取名字,都是依靠地形地貌,以地形命名。蛤蟆坡,顧名思義,山的形狀肯定像是一個蛤蟆。

那個老參窩子,就位於蛤蟆坡背陰處的山坡上。

見大家開始紮起了帳篷,王大山又對石塚說道:“石塚先生,我去打些獵物,晚上咱們吃肉。你們就在這裡休息,哪都不要去,等我回來。

切記,一定不要分散行動,山裡太危險,真的遇到了大型猛獸,你們這些人沒有任何自保的能力。”

石塚答應一聲,表示絕對不會離開這裡。

其實像王大山這樣,隨便丟開探險隊自己一個人出去是不合規矩的。畢竟是人家雇傭的向導,沒有離開隊伍的道理。

但石塚他們都希望能吃到王大山烤的肉,因為實在是比他們自己帶的壓縮食品要好太多了,於是便很痛快的答應了。

王大山收拾好東西,探明方向,帶著奔雷就出發了。

有祖宗留下來的參窩子圖,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根據地圖上畫的形狀和方位來確定想去的位置。

古代的道士都是很厲害的人物,他們大多數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於計算。

曆史上許多地圖都是道士畫的。

王家的祖先也不例外,他們畫出來的這個參窩子圖,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方向標的十分正確,與現代拿著指南針指出來的東西南北分毫不差。

那處參窩子距離王大山所在的地方並不算太遠,參窩子圖上有記載,自牛頭山牛角處向東北大約三裡地有一座形似蛤蟆的小山,那便是蛤蟆山。

走出牛頭山範圍之後,確定石塚他們已經看不見也聽不見了,王大山吹響了哨子。

不一會兒功夫,一隻金雕從遠處飛來,呼啦呼啦的落在了王大山的手上。

王大山輕輕的撫摸了一下花雕的頭,金雕的喉嚨裡發出了咕嚕咕嚕的回應。又等了一會兒,遠處傳來了狼的嚎叫。

是小白。

幾乎每天,隻要有機會,王大山都會吹哨子把花雕和小白叫到一起,與他們見一麵。

片刻之後,小白快速的跑了過來。

王大山又擼了兩下小白,然後放飛了花雕,讓它觀察周圍的情況,便帶著小白和奔雷向蛤蟆坡走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