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個人的一個想法是拉攏一下德國的農民——當然不是容克而是德國土地上徹頭徹尾的農民,然而這個想法提出來後路易斯的眉頭便皺了起來,直截了當的反對這個想法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該如何去拉攏農民?
這個問題難住了林尚舟,拉攏對方就要讓對方獲益,讓農民獲益的方法很簡單,給他土地或者讓糧食賣的貴一些,亦或者二者皆有。
在思考的過程中林尚舟也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提起農民,他下意識的認為中德農民一樣,但實際上中德農民有著巨大的差彆。
他想到了過去在斯特拉斯堡那邊見到的農民,那裡的農民和中國的農民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也正是在那裡的所見所聞導致林尚舟加劇了這個錯誤的思想。
林尚舟也提出了自己在斯特拉斯堡的見聞,接著路易斯便告訴他斯特拉斯堡的農民和其他地方的德國農民有著很大的不同。
了解到這些不同後林尚舟便繼續思考拉攏德國農民的可行性,他知道要根據國情來看,但他還是不信邪,畢竟cpc發展離不開農民。
德國的農民不缺乏土地,幾百年前的德國農民會因為你許諾給他們土地就站在你這邊的,但現在的德國農民不會,而且這話題也無法在德國提出來,容克佬除了軍隊裡的容克,其他容克賴以生存的便是土地。
沒辦法從土地上動手,那就要從農業方麵入手。
對農民而言獲利的最直接途徑便是糧食價格,糧食價格越高,農民能直接得到的利益就越多,跟著你能拿錢,那農民自然就會支持你。
這方麵直接提高糧價是不可能的,要從關稅上入手,提高關稅,減少進口,這樣一來糧價上漲,德國農民乃至是容克自然而然就獲利了,可這樣的行為歸根到底是錯誤的行為,隻能帶來一時的利益帶不來長遠的利益。
德國目前的糧食除了自給自足外便是壓榨非洲和烏克蘭的人民,非洲無所謂,太遠了,但烏克蘭林尚舟不能不在意。
提及烏克蘭,那就不能不提俄羅斯,這個東方的大國和德國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德法的和平理論上還有可能,但德俄的和平絕對不可能,俄羅斯不管是哪一個派係,不管是誰上台,他們的外交國策上都有對德開戰,即使克倫斯基沒死,那借由黑色星期一逃離德國霸權的他也會積蓄力量,等待複仇。
林尚舟清楚未來的德國不可避免的要麵臨兩線作戰,西方直接和公社接壤,這沒有辦法,但在東方,烏克蘭王國,白魯塞尼亞王國,立陶宛王國,波羅的海聯合公國這四個國家是德國用來防禦俄羅斯的東牆。
東牆不能碎,而烏克蘭作為東牆裡的最大國家更是不能離德國而去。
烏克蘭有著令人羨慕的黑土地規模,所以它農業發達且有著數量眾多的農民,他們的糧食主要出口給帝國公約內的國家,其中的大頭便是德國。
otL和Kx的曆史都證明了德國僅靠本國的糧食產量無法滿足戰時需求,因此進口是必須的,而烏克蘭更是最優秀的壓榨對象。
戰爭時期從非洲運過來的糧食有被不列顛聯盟截獲擊沉的風險,然而陸地上的烏克蘭可以毫無阻攔的將糧食通過鐵路輸送到德國。
同時烏克蘭在帝國公約內當德國的狗也可以讓烏克蘭農民的孩子替德國農民的孩子送死。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基於烏克蘭不發生政變,不離開帝國公約,他離開帝國公約後保持中立還好,一旦左轉或者加入莫斯科的陣營那對德國就不利了。
烏克蘭是否安穩的一個大條件就是農民能生活下去,黑色星期一之前實施貿易保護政策降低烏克蘭糧食的進口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烏克蘭還能賣給帝國公約的其他國家,但這將造成巨大的隱患,而這隱患將隨著黑色星期一徹底爆發。
到時候局勢就不是林尚舟可以掌控的了。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林尚舟想通了,德國農民是和容克站在一起的,希望實行貿易保護措施的他們根本不可能和社民黨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