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比利時的困境(2 / 2)

四月十號,德國與比利時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簽訂了一項新的《布魯塞爾條約》,條約內容大致為,德國尊重比利時的國家主權,保障比利時的國家獨立…

與之前的《華沙條約》一樣,是一份在雙方地位平等的情況下簽訂的平等條約。

十號簽訂條約後,阿爾貝一世要做的事情便是穩定國內局勢,帶領國家走出困境,他很清楚,現在比利時穩定,人民歡迎自己是因為人民還信任自己,他們相信自己能帶領比利時走出困境,而人民一旦發現他是個無能的君主,那到時候人民就會推翻他。

而在製定政策的初期,就有不少問題困擾著了阿爾貝一世和剛剛成立不久的由逃難到加拿大的比利時官員組成的比利時王國政府。

在比利時政府的會議室內比利時政府的高層領導們表情嚴肅的討論著他們要如何處理那些難題。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工人和左翼政黨的問題和經濟恢複上是先著重恢複法蘭德斯大區還是恢複瓦隆大區,一個國家就有省份,而比利時主要分為兩個省份,北方的法蘭德斯大區和南方的瓦隆大區。

這兩個省份的劃分不僅僅是地域上的差彆,還有人口語言上的不同,北方的法蘭德斯大區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南方的瓦隆大區的官方語言是法語,而南部瓦隆大區也有著不小的分裂情緒。

分裂情緒與主說法語,再加上之前罷工的時候瓦隆大區鬨得最凶,這些因素使得新成立的比利時政府不可避免的對瓦隆大區有著忌憚之心,阿爾貝一世和他的內閣成員有理由相信公社的特務就藏在瓦隆大區之中鼓動瓦隆人民反對他們。

比利時兩個大區的經濟狀況都不怎麼好,從大局上考慮,顯然是以幫助瓦隆大區恢複經濟要更好一些,免得當地人民對政府越發不滿,最後鬨分裂,他們鬨分裂的話公社一定會幫助,而比利時軍隊可沒能力鎮壓分裂主義者。

要是再讓德國幫忙,那德國駐軍到頭來還是回到了比利時,阿爾貝一世所渴望的獨立煙消雲散。

可是著手於幫助幫瓦隆大區的話,那法蘭德斯大區的不滿就會增加,並且誰也無法保證瓦隆的分裂主義者會不會在瓦隆的經濟恢複後發動起義,那樣以來他們的努力就白費了,一切給對方做嫁衣。

幫南邊,北邊不高興,幫北邊,南邊不高興,最妥善的辦法看似是兩邊都幫,但比利時政府現在沒那個能力兼顧南北,如果非要兼顧南北的話,最終隻會造成資源不夠,兩邊都沒能安撫好的局麵。

如何對待工人也是一個亟需處理的事情,阿達爾貝特時期對工人做出了諸多讓步,阿爾貝一世和他的政府是否要承認阿達爾貝特的讓步?還是否認這些讓步,重新跟工人談判?

除此之外,比利時軍隊的重建也被提上了日程,隻有手上有一支能戰之師他們才有能力應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罷工與起義,可重建軍隊也要花錢花費精力。

製定怎樣的政策都花費了比利時政府整整三天的時間,四月十三日,比利時政府終於製定了接下來的規劃。

經濟上以恢複法蘭德斯大區為主,瓦隆大區為輔,側重北方同時兼顧南方;阿爾貝一世拒絕承認阿達爾貝特政府對工人做出的讓步,要求與工人重新談判,理由便是他是新政府,不是阿達爾貝特的舊政府。

這樣的規劃自然招致瓦隆人民和工人的不滿,不過目前來看,一切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在軍事上,比利時政府隻能緩慢進行軍隊重建的任務。

就這樣,比利時就像掉入路邊水坑中的魚那樣,不斷翻騰著掙紮著想要重新回到河流之中,然而水坑中的魚越是掙紮,生存空間就越少,而比利時的最終到底會怎樣,是像那條魚一樣掙紮至死,還是成功地通過掙紮跳入江河之中重獲生機,這就隻有到幾個月之後才能揭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