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高句麗!?”毋丘儉震驚地張開嘴,他盯著對方看了好半天卻看不出半點玩笑的意味。
夏侯獻笑了一聲:“我也不與仲恭兄賣關子了。”
他從位子上站起,把身後的懸掛的地圖讓了出來,毋丘儉也趕忙起身迎過了去。
“我隻是找一個光明正大的進軍理由。”
夏侯獻用手指懸空劃過圖上的“遼西走廊”:
“我幽州軍東征高句麗必然要借道遼東郡,隻要公孫淵一天是我大魏的臣子,他就不敢隨意拒絕。”
聽到“借道”二字毋丘儉立馬懂了:“奉明這是要‘假道伐虢’?”
“也不全是。”夏侯獻沉聲說道,“如此明顯的計謀即便公孫淵一時不查,他帳下的謀士們早晚也會發覺。”
“但我要的就是讓計劃暴露。”
“此話怎講?”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公孫淵的話,在知道我軍的意圖後會有怎樣的反應。”
見毋丘儉還在低頭思考,夏侯獻索性分析了起來:
“按兵不動,坐山觀虎,乃是上策。”
“發兵遼河,公然對立,乃是中策。”
“誘我深入,斷我糧道,乃是下策。”
毋丘儉心中驚異,他這才發覺夏侯獻竟是做了充足的準備。
這比他之前的方略要更加全麵,甚至將敵人會有幾種選擇都提前想到了,這讓他感到有些自愧不如。
隨即,夏侯獻又分彆作出解釋:
“若是公孫淵用上策,我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到時候我們難不成真的要去打高句麗不成。”
“而公孫淵選擇中策,我軍將在遼河一帶與其開戰,即便是初戰能勝,我們這點兵力也無法攻克襄平城,最終隻能撤退。”
“但他若是選擇下策,我軍可在野外設伏,誘殺遼東的主力。”
毋丘儉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那依奉明之見,公孫淵會選擇哪一條?”
夏侯獻自信地說道:“以我對公孫淵的了解,我猜他會選下策。”
“公孫淵是個反複無常,見利忘義的小人,且早有篡逆之心。”
“當年,吳國派眾多使臣和無所珍寶來為公孫淵進封燕王,可他轉頭就把吳國使臣殺了,還奪了人家的寶物和兵馬。”
“如今,一個消滅我幽州主力的大好機會放在他眼前,他豈能不動心?”
毋丘儉聽完這個完整的計劃和對方的分析,心中讚歎不已。
“依公孫淵的性子,若是在野外受挫,他必然會死守襄平不敢再戰。”
可話剛說出口,他卻察覺到了不對勁,皺紋問道:
“可我們屆時該如何對付死守襄平的公孫淵呢?”
夏侯獻笑了一聲:“我可沒說我要去打襄平。”
毋丘儉:??
夏侯獻隨即轉身指著地圖:“公孫淵一旦退守襄平,我軍可順勢南下先去收複樂浪、帶方二郡。”
你等會兒...毋丘儉明顯跟不上對方的思路,認真地看著對方指尖指著的那座城——樂浪郡治,朝鮮。
此處乃是在漢武帝時期在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設立的四郡之一。
到了公孫氏盤踞遼東後,他們將出樂浪郡南部都尉(原真番郡轄地)設立為帶方郡。
曆史上,在高句麗南下征服朝鮮半島以前,不少中原人士移民此處,更有很多富商大賈與農民前往經商、墾荒,這裡已成為了華夏民族實際的版圖。
所以對於魏國來說,拿下兩郡並不是什麼開疆擴土,而是收複失地。
公孫淵之所以有底氣上躥下跳正是因為他不單單掌握著遼東,而是擁有整整四郡之地。
不過公孫淵的主力一直在遼東郡內,甚至臨近的玄菟郡都沒有太多常駐兵力,更彆說更遠的樂浪了。
按照夏侯獻的計劃,他打算在伏擊完遼東軍後直接南下跨過鴨綠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樂浪和帶方二郡。
要知道集結大軍是需要時間的,人數越多越是耗費時日,一旦能成功拿下二郡,便可立足此處,再花些時日亦可募到不少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