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有大臣說道:
“司馬公,賊吳遠來圍困樊城,不可能很快攻陷城池....如果他們在城下受到挫折,就會自行撤退,不必勞師動眾去支援樊城。”
“是啊。”有人跟著附和,“哪怕是孫權親征也無法撼動一座合肥小城,何況是樊城呢?”
群臣本以為這話題就會到此結束,誰知司馬懿卻是一改常態,嚴詞反駁:
“諸公此言差矣!”
“邊境城池受到賊寇侵犯而眾卿卻安坐在朝堂之上,這是何道理!”
“邊境一旦不安定,百姓就會心生疑惑,此乃國家之憂患!”
他的話語鏗鏘有力,被懟的那幾人瞬間啞口無言。
而這時,又有一道聲音響起。
“鎮南將軍在做什麼?”
說話的是司徒衛臻,他的語氣平靜,隻是就事論事,沒有問罪的意思。
負責此事的五兵尚書馬上回道:
“回稟司徒,鎮南將軍(夏侯儒)從宛城出發,率軍進駐鄧塞。”
為了能讓群臣都能聽明白,他又順帶解釋道:
“鄧塞距離樊城二十餘裡,據報,鎮南將軍到後並未與吳軍交戰,隻是大張旗鼓的頻繁徘徊在距離朱然軍隊六、七裡的地方。”
“這是何意?”
當即就有大臣提出質疑,並在心裡悄悄嘲諷。
夏侯儒身為南線大都督,竟如此軟弱?
還有這操作是在做什麼,遠程助威,給樊城守軍維持士氣?
五兵尚書又說道:“荊州刺史樂將軍似乎也和鎮南將軍合兵一處。”
“這麼說,他二人誰都沒有去救樊城?”衛臻眉頭一皺,覺得如今的情況真如司馬懿所言的那般危急了。
麵對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起夏侯儒、樂綝兩人的選擇。
言語雖不激烈,但無不表示著嘲諷二人懦弱、無能之意。
屬實是仗著大將軍不在,肆無忌憚了。
“諸公不要人雲亦雲!”衛將軍秦朗聽不下去了,大聲說道:
“荊州向來不是我軍的防禦重點,兵力本就沒有揚州多。”
“何況還要派出部分軍士防守蜀國,能調往襄陽的兵力能有幾何?”
“我倒是認為鎮南將軍他們的選擇沒有錯,難不成在兵力嚴重劣勢的情況下,貿然交戰嗎?”
此言一出,現場平靜了不少。
其實在曆史上,這時的荊州刺史還是胡質。
胡質經驗老道,率輕裝部隊救援樊城,雖然兵力依舊劣勢,但他大膽地采取騷擾戰術,主動與吳軍交戰。
目的,正是為了維持樊城守軍的信心,避免其士氣崩潰。
如今的樂綝無論是資曆還是經驗,顯然要比胡質差不少。
所以他選擇跟夏侯儒合兵,聽其調令,無可厚非。
但這種“怯戰”的選擇受到詬病是難以避免的,所以無論秦朗如何辯駁,也改變不了人們心中的看法。
正在此時,司馬懿看了一眼秦朗,接著朝著玉階上拱手道:
“衛將軍所言極是,依老臣之見,應當立刻派中軍前往救援樊城。”
話音落下,目睹群臣激烈辯論了一整場,始終插不上話的天子曹芳終於開口:
“那..那太尉公以為該派何人領軍前往?”
司馬懿上前一步,主動請纓:“老臣願往。”
喜歡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小書包小說網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