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實際位於今日的鄂州市,而夏口則是在今日武漢江北的江漢區。
從武昌到夏口直線距離足足有一百五餘裡,但吳軍可以從大江溯江而上,期間不會因為需要歇息而耽誤時日,故而即便是在逆風逆流的情況下,也隻要半日便能抵達。
這也正是夏口不容有失的原因。
試想,如果魏軍占領夏口,打造戰船,順江而下,豈不彈指之間兵臨武昌。
半日後,夏口軍港。
巨大的樓船在岸邊停靠。
丞相陸遜並未披甲,一身儒袍立於船邊,抬頭仰望著江夏山(今武漢蛇山)。
夏口城便築於這座山上。
陸遜下令讓士兵們暫且不要登陸,自己先前往夏口城巡視城防。
陸抗拿來一件裘袍為父親披上,他本想勸父親不必親自前往,而是由自己代勞,但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
“恭迎丞相!”
迎著眾將的呼聲,陸遜在陸抗的攙扶下,緩緩走下甲板。
隨後,為首的將軍大步上前,恭聲拜道:“末將孫胤拜見丞相!”
陸遜回以微笑:“將軍有乃父幾分神韻。”
這孫胤是吳國大將孫皎次子,其父孫皎曾執掌孫氏精銳,接替程普為夏口督,而後又隨呂蒙平定荊州。
孫皎死後,孫胤被封為丹陽侯,繼承了父親的部曲和事業。
“丞相,山路崎嶇,通行不易,末將令人備轎送您上山。”
孫胤雖對朝堂之事知之甚少,但見到陸遜這副老態龍鐘的模樣,不免有些心疼。
“不必了,將軍何曾見過被抬著上戰場的統帥?”陸遜擺擺手,“備馬。”
到了山上的夏口城,陸遜在孫胤的帶領下巡視完了城防,這才稍稍放心下來。
隨後二人聊起了前線的軍情。
其實,在當年曹丕三道伐吳之際,江夏太守文聘便陳兵夏口,迅速占領了江北的大部分區域,儘管最終沒能攻占夏口,但著實是一次對當時吳國都城武昌的嚴重威脅。
孫權遷都建業後,朝臣們曾建議用木柵或鐵鏈封鎖沔口水路。
而孫權本人對這種龜縮江濱的被動防禦措施十分失望。
在那之後,正是陸遜出任荊州後,給孫權一個解決方案,即“遣將入沔,與敵爭利”。
簡而言之,便是主動出擊把控江北城鎮和水路,不僅能為吳軍北伐提供前哨支持,更能在第一時間抵擋魏軍南下。
所以現在,魏軍並沒有像當年文聘一樣長驅直入兵臨夏口,而是被擋於魯山城(今漢陽)下。
“此路魏軍主將是張合,目前僅探得的魏軍前鋒兵力便有一萬五千之眾,還不知身後還有多少援軍。”
孫胤頓了頓,又道:
“此人在魏國官職驃騎大將軍,乃當世名將,末將以為由他率領的軍隊不大可能是偏師。
“但是,魏國大將軍夏侯獻和司空王淩官位皆在張合之上,他們並未甘當綠葉之人,所以末將也吃不準。”
陸遜不置可否,他從不會根據由何人領軍來推測兵力,他隻看對方如何行動。
魯山城隻有守軍數千,倘若張合這一路真是魏軍主力,身後還有數萬大軍的話,眼下不應該是這種對峙局麵。
陸遜在夏口城過了一夜,到了第二日,他很快接到了來自揚州、荊州兩地的軍報。
揚州方麵,魏司空王淩的前鋒軍已開始攻打濡須關,並且皖城方向竟然出現了郭淮軍隊的身影。
荊州方麵,當陽的王昶在麥城與朱異對峙,竟陵一帶發現魏將文欽的軍隊。
陸遜低頭看著案上地圖,暗自沉思。